许多人在高中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坚持,等你们上大学就好了。”那个时候我们都很笃定,上了大学,一切都变“好”了,但我们自己是否真的知道什么是“好”呢?即便是在完成了大学学业之后。
威廉•德雷谢维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在常春藤盟校待了二十余年后,作者将其对精英教育系统的反思和大学教育意义的思考集成一本《优秀的绵羊》。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作者首先描写了美国常春藤盟校精英们的现状、藤校的发展史和培养学生的模式,以及家长在为了让孩子进入TOP名校所做的种种努力。而后,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在大学中学生应该塑造什么样的自我、如何塑造自我,并指了一条路——人文艺术教育。同时表示,现在比过去更需要精尖的专业领域知识,但他仍呼吁大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地尝试更多新事物。最后,作者对教师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常春藤盟校应做出哪些改变,以及在美国,除藤校外学生还有哪些选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不是精英,大学在国内一所普通高校读作者笔下的热门专业经济。但毕业之后换过几次工作和行业,我才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之所在,恰恰是与高中时为了“高收入、好工作”而放弃的文学相关。有时我觉得遗憾——在大学四年中没能真正去学习、研究我喜欢的专业;有时我又倍感庆幸——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的时刻来得不算太晚。我无意片面地用自己的经历鼓吹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职业规划的模糊不清和对所谓“热门、高薪”专业的盲目追求是确实存在的,无论在美国精英教育体系中,还是在中国普通大学里。
让我们再想想另外一个问题:读了大学后,我们真正收获了什么。或者说,大学毕业后,我们脑子中剩下了什么。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倚天屠龙记》,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法,当张无忌在太师父演示几遍之后表示已经“忘得干干净净”时,张三丰却说:“好了,你上吧。”实际上张三丰演示了两次太极剑法,没有一招是相同的。而张无忌忘干净之后,却得到太师父的夸赞,是因为他领悟了“剑招”背后的“剑意”。让我们暂且忽略其中包含的武功绝密,只关注其中教与学、知识与能力。
一个学子在离开大学之后仍能记住他在大学时习得的知识是一种成功,并且这种成功也许可以用百分比来衡量。那在这些可量化的知识之外呢?如果要确切地说出除“技术知识”外,我们学到的内容,似乎又遇到了茶壶煮饺子的困境。看了《优秀的绵羊》之后,我想这些说不出的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学习”和“选择”的能力——这也是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所提倡的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
文中曾提到的《苍白的国王》的作者大卫•华莱士,在肯扬学院的毕业演讲(此演讲稿被整理出版为《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中,关于人文教育也有直接而深刻的见地:“人文科学教育并非只是填鸭,而是‘让你学会如何思考’。”“学习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内容”,“少些自大,多些对自己和自己所确信之事的‘批判意识’”。这与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所持观点不谋而合。《优秀的绵羊》一书虽然针对的是包括耶鲁在内的常春藤盟校以及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所组成的精英系统,而且将这个系统的框架、内容原封不动地和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相对应也无法“严丝合缝”,更甚至于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无论是清北还是藤校都有些遥不可及,但是,《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包含的对大学教育与教育的真正意义的反思与思考,值得身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我们每个人关注。
教育是个大问题,一篇文章、一本书都不足以涵盖其全部,无论是其夸赞其优点抑或痛斥其弊端。但我们着实需要这样的声音,尤其是“反面的”声音,来逼迫我们关注、反思,从而改进。毕竟教育关乎你我,关乎现在,更关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