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说话”
这个标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贴在了我身上,虽然有时候被莫名其妙的人指出时,我都会笑而不语的默许,心中默想着“大家不是很熟而已”,但是终归我仍不喜欢讲话,不过要加个括号,(和不喜欢沟通的对象,或者不想说话的时候)。
这种毛病从上学的时候便养成了。对于讨厌或者不喜欢的人来说,我是个沉默的绵羊,慢慢的,对于沟通对象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声音不好听、没有幽默感、爱装X,都是我沉默的理由。对于关系好的人来说,我是个沟通无障碍的人,天南海北、东扯西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0岁左右的时候,在我树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候,唯一崇拜的对象就是郭德纲,除了他的作品,还看了他很多很多的访谈节目,非常赞同他很多的一些观点,也是正因如此,我也想像他一样,“靠嘴吃饭”,后来在择业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对于技术岗位举止不理,偏爱销售类,或者贴切点说,偏爱与人接触的工作岗位。
第一份工作从事销售外加专业技能的工作,从事三年后,因看不惯公司的很多人和事,选择了辞职,现在回想起来,那三年除了没有赚到钱以外,我过的还是非常开心的。每天小嘴吧唧吧唧的说着话,跟同事、跟顾客、跟领导,从来没有拒之不理的聊天对象。甚至三年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我是每天期待去上班的。
后来工作换过4、5份,但是再也没有每一份工作的状态,也没有了偏爱与人接触的想法了。偶尔和以前的同事见面,能明显的感觉自己话比平时多,说不完的话、开不完的玩笑。现在的我很是佩服以前的我,那时的我像是一朵盛开的交际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选择沉默不语的时候越来越多,虽然在有些人眼里,我只不过从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孩变成了不爱说话的青年,但自己内心还是能感觉得到一种强烈的心理变化,也许以前是因为工作说的话太多了,也许是经历的事情多了,也许聊得来的人变少了,也许是把用嘴说,换成了用脑想,也许是回归本质了,毕竟我是个高冷的天蝎座。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鲁迅先生《野草》里面的一句话。我十分认同,并且照着做,在很多可说可不说的时候,我选择了不说,用脑子想,然后可以想出长篇大论,觉得有意思,就写在手机便签里,没意思的,大脑就自动删除。
很多时候不爱说话是因为交谈对象,笼统的分为两类,喜欢的和讨厌的。对于喜欢的人,我会正常交谈,至少不会出现冷场的尴尬,面对他们的不说话,更多的是因为,我不认同他们的上一句话,但是碍于关系和不要让人不愉快的想法,而选择了笑而不语;对于讨厌的交谈对象的不说话,是借鉴鲁迅先生话“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这也是为什么我和我老婆玩王者荣耀时的状态不一样。
有没有不讨厌也不喜欢的人?有,但是仅限于没有见过面、没有接触过的人。任何我接触过的人,默认归类为“喜欢”,知道对方做出了一些我厌恶的事情,然后再响应国家的号召,给垃圾分类,分为讨厌或憎恨,不过不多。
不喜欢说话,还有一个表现方式是,不喜欢用聊天软件。关于这一点,我老婆和我的好朋友最为清楚,无论是和关系多么好的人,我始终都没办法充满感情的交谈起来,或者简单几句,便草草了事,我更愿意通过电话进行沟通,最好是见面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跟以前很多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但是因为我这个陋习,以及不能经常见面,关系变得冷淡。
曾经我和我的老婆有过一年的异地感情,也是通过那一年,我更喜欢的书信的沟通方式,虽然那一年她从未给我回信,但是不妨碍我遥寄思念,我切实的感觉到书信和微信的区别,我们现在想和人聊天太容易了,时间、地点、年龄都被互联网克服了,有的人甚至是从早到晚能聊一天,一个文本框最多几百字、最少一个字,但是又有多少的话,我们是经过大脑、感情过滤呢;而书信不一样,没句话、每个字,在落笔前都要再三思考,并且认真书写完之后,大脑早就把画面映射了出来,我深深的体会到,文字的画面感,是图片无法比拟的。
我记得以前初中的时候,聊天工具只有QQ和飞信,但是很少人开通了联网,那时更多是选择短信聊天,但是短信聊天有个弊端,就是有字数限制,超出字数,就会按照2条短信来收费,以至于那时候的我们,将短信编辑好之后,都会再三打磨,用最贴近字数限制的文字表达最深切的感情。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强大和普及,我们手机里“短信”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宠幸,更多的是收发验证码,而无良的手机厂商甚至研究出了不用打开“短信”应用,就可以查看并复制验证码。归根结底,科技让我们的沟通成本越来越低,低到很多话说不清楚。科技进步的太快了,我有点适应不来。
我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只是不是那么爱说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