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回家,一向只会拿手机看新闻的老爸竟然问我怎么把微信零钱提现。我无不讽刺的说,就你抢红包的那几块,还不够交手续费的呢。结果接过手机一看,竟然还不少。老爸解释说是来店里买货的年轻人转的。还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用现金也罢了,连卡都不用,用个老头子弄不了的微信。联想起家周边的各种小卖店都贴上了微信支付的商标,我突然理解了支付宝做社交的压力从何而来。
其实相比于微信,支付宝在钱方面的逻辑,我觉得做的真是甩微信好几条街。但是对于稍微上年纪,甚至还没上年纪的人来说,支付宝存在着一个天然的沟壑--注册。虽然就是手机接收个验证码的事情,但是既然微信有了这个功能,我何苦再开一个帐号,再记一堆密码呢?更何况,微信红包已经潜意识里让人们把钱和微信关联了起来。而想当初微信之所以能干掉米聊以及开山鼻祖TalkBox,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支持QQ号的无缝衔接。倘若再往前追溯,QQ干掉ICQ和MSN也和方便的注册机制不无关系。填个昵称填个生日等个几秒就能拿到QQ号,还有什么能比注册QQ简单。
但我觉得,支付宝不应该因为有着注册上先天的劣势,就去追随微信去做社交。这种做法其实是以己之短博人之长。其实支付宝完全可以开辟另一条思路,连文案我都给它想好了:钱的事情很重要,小钱用红包,大钱支付宝。微信的确是注册方便,用户量大,但是中老年人普遍会比较担心安全性。支付宝没有社交属性,专注钱的事情的特性,本可以为安全性做加持。做了社交才是彻底的舍本逐末。能想象一个人逛街把银行卡贴脑门上吗?微信做支付的短板就在这里,老年人会天然的想,我微信里好多陌生人,绑了银行卡会不会不安全。
在提现都需要手续费的情境下,支付宝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于应用范围广,何况还有淘宝的加持。但是有淘宝的年轻人为什么还偏向于使用微信转账。很大的原因在于,用微信不用确认身份以及账号的对应性。支付宝转账还得提前问问,帐号还在用吗?还是不是这个账号?或许阿里的焦虑就在这里。而支付宝没能笼络住老用户的一个缺点,我想也在这里。再看看微信,转了帐不也得发个信息确认下吗?一前一后两个逻辑的优化,对支付宝来说就有那么难吗?支付宝在账号设定的时候,就不应该学人家微信以手机号为基准。完全可以搞个3721当年搞过的“名字@企业”类似的模式。只要你的身份证号不变,我支付宝账号就是这个,下面关联银行卡和手机号就行了。
从校园日记,到敬业福。阿里的焦虑跃然纸上。在我看来,焦虑的背后是阿里对于自身做支付的信心不足。有了花呗,有了淘宝,有了芝麻信用分。支付宝在支付领域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闭环。再加上免密支付这些做的很贴心的小功能,阿里本不应该对社交焦虑。做社交,人人也做过,新浪也做过,小米也做过。到最后谁能做的过腾讯?快手如果最初非强调要从社交切入,怕是不会这么快占据城乡结合部。回到最初,微信之所以能拥有这么大的用户基础,不是因为它做了社交,而是因为它做好了社交。同样的道理,阿里也应该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