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摘自济群法师于12年在厦门作的《财富与人生》的讲座,特作为文稿保存学习,方便时常翻阅。
讲座分成七个部分:辩证看财富、财富与幸福、利益与道德、财富和人生价值、如何获得财富、合理支配财富、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
以下是文字实录(略有删减),文章较长,建议收藏后阅读。
01
今天下午来和大家讨论一个非常现实的话题——那就是从佛教的角度,怎么看待财富。
我们知道今天这个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一个财富主导的社会,很多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有不少人为了赚钱而赚钱,把自己变成赚钱的工具;也有人指望拥有财富之后,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当他们得到梦寐以求得到的财富、事业和地位,过得并不幸福;也有人贫穷的时候还有目标,当事业、财富都有了,反而变得没有目标,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也有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最后可能财富是有了,可是把心做坏了,同时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所以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地认识财富,我想从佛法的角度,分几个方面,跟大家谈一谈。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辩证看财富。
所谓辩证,是说我们需要了解财富是有两面性的。佛教会把财富看作是“毒蛇”,也会把财富看作是“福报”。
那么,佛教会把财富看作是“毒蛇”,这在佛经里有一个故事:
佛陀有一次跟他的弟子阿难到城里去乞食,当他们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一坛黄金,佛陀说了句“毒蛇”,他的弟子阿难也说了句“毒蛇”。这时候远处有两个农夫听到了,很好奇,走过去一看是黄金,非常高兴地拿走了。黄金就拿到金店里兑换,结果这个黄金是一个盗贼从官府里偷出来的,农夫去兑换的时候,被发现抓了起来,要砍头的,这时候这对父子才意识到“黄金是毒蛇”的含义。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金钱,为了追求财富,铤而走险,不择手段,最后因为财富而使自己坐牢,甚至身败名裂。有的人可能有了财富之后吃喝嫖赌,把身心搞坏了,从这个意义上看,财富就会成为伤害我们身心健康的力量,我们可以把财富理解为毒蛇。当我们用正当的手段来获得财富,财富可以给我们提供生存保障,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财富来造福社会。从这个角度说,财富是福报。
所以财富究竟是毒蛇还是福报,主要是看人采用什么手段获得,以及如何使用财富,这里面蕴含了极大的道德和智慧。
02
第二个问题是财富与幸福。
我们很多人都是经历了贫穷的年代,在过去贫穷的日子里,我们觉得自己为什么不幸福、不快乐呢?主要是想着因为我们贫穷。但是通过几十年的奋斗努力,我们很多人都已经富起来了。那么是不是富起来了,就过得幸福了呢?
我想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很多人都富起来了,但是今天中国人的幸福值缺很低。为什么呢?
这里面蕴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财富跟幸福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我们跟很多企业界的人交流,不少人觉得年轻的时候,生活条件很差,但是那时候更容易快乐幸福,但是现在有钱了,反而不容易幸福快乐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幸福感是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跟我们内心需求是有关系的,跟我们的欲望是有关系的。当我们的欲望很少的时候,其实我们很容易满足,所以也就很容易幸福。
我们想想以前的小孩子在贫穷的家庭,随便一个新衣服,一个玩具,就幸福得不得了。但是现在的小孩子,你给他买的玩具太多了,他的那个幸福感也就是一点点。所以幸福是跟我们的需求有关的。
当我们的需求越多,欲望越大的时候,我们的幸福的成本就越高。
幸福的关键,还是在我们的内心。
这就讲到三个条件,一个是财富,这是辅助条件,第二是需求,第三,幸福跟心态有关系。
我们现在的人之所以过得不幸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对“拥有”太执着,引发了很多烦恼。我们对“财富的拥有”,对“事业的拥有”,每一种拥有,它会让我们患得患失,让我们有压力、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孤独的情绪,对这种“拥有”的执着,在我们内心产生了很多的烦恼。
想一想,什么时候最容易开心?是我们的内心没有事情、没有压力、没有烦恼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最容易开心的时候。
反过来说,现在的人,内心总是有很多压力、焦虑,还有很多烦恼,我们被烦恼都抓住了,于是我们在身上背的这个担子越重,就越不容易开心。
03
第三个问题利益和道德。
在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个话题就是义利之辩。
我们上学的时候读过《梁惠王上》,梁惠王问孟子,你到我这里来,你对我有什么好处。孟子说,你不要讲利益嘛,你要讲道德,讲怎么样对这个社会有好处。
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无形中容易把利益和道德对立起来。当我们讲利益的时候,人家就会觉得你讲利益,小人也,就是不道德的表现。反过来说,如果你讲道德,那么你就不应该讲利益。
我觉得这个观念是不对的。因为这个观念会造成一个不良的后果,它会使人对道德产生一种恐惧感,觉得道德对我没有好处,那么我为何要讲道德了。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人内心是想着利益的,可是嘴巴上不好意思说利益,于是嘴巴说道德,内心讲利益。他不敢这么坦诚地讲,这就造成了一种伪君子的产生。
这是传统错误的观念带来的不良的效果。
那么从佛教的角度该如何正确认识利益和道德的关系。
首先,追求利益和道德本身是不冲突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要生存,过好日子,首先是要有物质的利益,物质财富。如果没有物质财富,我们就无法生存。如果生存都谈不上,那么谁来讲道德呢。
当然,利益这个范围非常广泛。比如说追求物质财富是一种利益,同时我们追求精神财富,它是一种更高更大的利益。我们学佛的人要不要讲利益,其实学佛也是为了追求利益,佛教里《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到,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就是为了获得两种利益,一种是现前的利益,还有一种是究竟的利益。
现前的利益是使我们通过学佛修行做善事,可以让我们保有一个完美的人生。我们通过学佛,做善事,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这样的一种利益,不仅仅这一生可以如此,你只要通过因果多做善事,生生世世都可以保有这样的完美的人生,让你的福报和幸福可以持续发展。
另一种是永久的利益,究竟的利益。究竟的利益就是成为佛陀,成就大智慧,大慈悲,彻底地解除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同时还具备佛陀一样的人格。那么我们不仅仅在这一生不会有任何痛苦,在未来的人生里还不会有任何痛苦,我们不仅仅解决自己的内在迷惑和痛苦,我们还可以帮助芸芸众生解决生命内在的痛苦。这就是究竟的利益。
在佛教里有一部经典《金刚经》,佛陀在《金刚经》里反复说一件事:你读这部经典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们都知道,《金刚经》是讲空,但佛陀又在说,一个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全世界的财富)去帮助别人,你能得到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但如果一个人是学习《金刚般若经》的智慧,你所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要超过你用世界全部的财富去帮助别人所得到的好处。
大家听了之后可能觉得有点玄乎呢?其实一点都不玄乎。
我们想一下,你拥有再多的财富,其实对你的生命来说,你能用多少?你拥有再多的财富,但如果你内心里还有很多的困惑和烦恼,你也是过得不开心。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学了《金刚经》的智慧,他可以消除内心所有的困惑和烦恼,那么他不仅仅可以让他这一生的生命得到究竟的快乐,也会让他生生世世都能得到永恒的快乐。
这个《金刚经》的利益是不是很大啊。所以佛法它不是不讲究利益,利益跟道德其实并不矛盾。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它只要利益不要道德,这才使得利益和道德对立起来。我们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是要有道义的,但是我们今天的社会,佛教思想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薄弱,所以我们现在的人,缺少一种信仰的追求,缺少一种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比如说信仰所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有一本书叫做《人生五大问题》,讲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命运是怎么一回事,人为什么活着,这些是大问题。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追求的财富、家庭、事业,这些都是属于小问题,这只是这一生短暂的时间里跟我们发生关系的。而我刚才讲的五大问题,它不仅仅是关系到你这一生,它会关系到你未来的生命,尽未来际的生命。
你如果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你不仅仅解决了你这一生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尽未来际的生命。否则,你们忙来忙去,最多解决几十年的问题,而且这几十年的问题,你也解决不好。
所以当一个人拥有信仰的追求,他就会去追求更高的意义和价值,自然有超脱的心态,他会知道当前的事业、家庭、财富,只是暂时的问题,不是永久的东西。
如果没有一种信仰的追求,我们就会把现实拥有财富情感的这一切,当作是自己的一切,这些东西一旦变化,你就完蛋了,你就找不到生命活着的理由了。
总体上来说,今天的人是比较堕落的,我们都是在追求一种物欲的生活,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典范。过去我们总说,儒家有很多圣贤,佛教也有很多圣贤。一个社会要有人格典范很重要。
人,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从小在内心都会有一种向往——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说我们总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高尚的人,人格高尚的人,比如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人粉丝最多,多半是明星或者企业家,其实基本上都是跟财富和娱乐有关系。
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社会的价值导向。人们缺少一种对智慧对慈悲,缺少对圣贤的一种向往和追求,那么这跟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薄弱,以及对信仰的这种缺乏,有相当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社会需要道德,但是我们看不到这个道德的价值。因为道德的作用不在于道德本身,而在于道德背后的原理。
比如说我们会向往一种高尚的人格,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当我们以这样的人为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会自觉去遵守道德。
还有道德背后需要一个因果的原理,我们要了解到,因果也就是道德的行为,它会有结果。这种结果会使得我们的生命增价,未来会使得我们的生命得到提升,会让我们未来的生命变得很有福报。当你与人为善的时候,这种善的行为,它对你自身的成长,以及对社会而言,都会有一种良性的回馈。这里面就隐含了一种心理学,也隐藏了一层人生的因果。
这个因果在佛教里会说的特别清楚。如果我们没有学过佛学,我们总觉得,当我们去遵循一种道德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是吃亏了,感觉对自己没有好处。这是因为你看不到道德的意义。
其实我们每一种行为都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外在结果,一种是内在结果。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无限的经验的积累。你的所有言行,在你的内心都会形成你的心态,你的性格,你的人格。所以我们很多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也可能把事业做成了,但是结果我们把心做坏了,这是得不偿失的。
另外一方面,事业如果没有道德和诚信,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同时如果企业没有一种信誉和道德,发展一定不长久。中国讲富不过三代,很多时候都跟这种“为富不仁”之类有很大关系。
因此我们要用一种正当的手段,如法求财。所谓如法的手段,一方面是不要触犯国家法律,一旦出问题,你也完蛋了。即便没有出问题,还有因果嘛。所以要国法所允许,然后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还有戒律,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你的职业要有一种正命(正当谋生手段)的职业,不仅仅可以帮助你这一生能够获得财富,同时也不会给你未来的生命带来不良影响。有的人事业做得很好,赚了很多钱,做了很多好事,获得福报。但是造的业还在那里。福报归福报,造业归造业,所以我们看很多人的家庭,很有钱,但是他的家庭并不幸福,比如说身体不好,或者短命,或者家庭关系不和谐,或者钱容易被人破坏,这里面都隐含着一些造业的东西,一些因果在里面。
那么在这个问题里,还有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自利和利他的关系。
我们平常觉得利益自己跟利益别人是两码事,利益别人好像对自己没有好处。可是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利益别人跟利益自己是统一的。利益别人其实就是利益自己。反过来说,你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我想这个道理大家听起来有点不太好理解,但是我一解释,你们可能就可以理解了。
当我们利益别人的时候,我们是用慈悲心,一种善良的心理去帮助别人,你是在发展你生命内在的慈悲心,你的这种慈悲心不仅仅可以给别人带去快乐,同时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它也会使得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最后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拥有慈悲的人。如果发展到极点,那就是像观音菩萨一样,不仅仅我们的生命得到了自在,同时也可以拯救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这就是利他和利己的表现。
这种正能量是发展在自己的身上,我们肯定是最大的受益者。
反过来说,害别人就是害自己。
害别人是一种仇恨的心理,我们伤害别人是在发展一种仇恨的心理,当这种仇恨心理产生作用的时候,它首先伤害到的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我们不断地去仇恨别人,然后心里这个仇恨心就会越来越强大,我们会被这种仇恨心给控制了。想象着一个人如果被仇恨心控制了,这是多么可怕,他看到任何东西都会仇恨。害别人的仇恨心跟害自己的仇恨心,是同一个心。
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还愿意去伤害别人吗?我想我们应该不愿意的。因为我们不愿意伤害自己。
04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财富与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就是一个价值观,价值观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每天都在选择,我们的选择无形中都受到我们内心中价值取向的引导。所以你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在我们中国传统中,有些价值观不是很好。很多人会追求“读书就是为了当官”,“为了出人头地”、“为了高人一等”,就是要为了风光,要成为一个人上人,做公司就是要做最大,当官就是要当最大,发财就是要发最多的财,我们以为好像只有这个样子,我人生才有价值,才会活得幸福。
你不觉得这样的幸福成本太高了吗?
简单一样也可以过得很幸福,也一样可以过的很有价值。如果我们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只要吃饱喝足,家庭关系和睦,没有太多的欲望和烦恼,本身就很容易幸福。
然后我们在生活中带着利他的心,每做一件事情考虑到别人,就比如我们去扫大街,想着把这个街扫得干干净净的,让很多人走在街道上很开心,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了,这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我们现在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一种服务社会的心,我们更多地是想到自己的利益,想到自己的荣誉,这是造成我们痛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刚才在前面讲过了,我们中国人,有很多人的观念就是要出人头地,需要高人一等,那么这种想法,又是为了满足什么呢?(以下部分划重点)
它是为了满足“自我”,自我的什么?自我的三种感觉:自我的重要感、自我的优越感、自我的主宰欲
。
很多人除了生存之外一生都是为了这三种感觉而努力。那么重要感、优越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都是从比较中产生的,我们需要去跟别人比较,比如说你读书,要在年级中超越别人,做企业,要把企业做得比别人好,你当官,你的权利和地位要比别人高,你才会产生这种重要感和优越感。
如果我们追求三种感觉时,只有得到了这三种感觉,才会有幸福感,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如果三种感觉得不到,我们就会觉得不开心。我们本来是很容易开心的,但是现在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这三种感觉上,这三种感觉偏偏很虚幻。同人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维持这种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是很辛苦的,而且它很容易失去的。
如果我们没有在内心中建立起这三种感觉,我们在平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过得很轻松,没有压力。但是自从我们执着这三种感觉后,我们内心会有非常多的压力,会过得很不轻松。
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焦虑、压力、恐惧,都是这三种感觉产生的。所以呢,如果我们追求财富,追求事业,仅仅是为了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事实上这是没有价值的,它们太虚幻,你今天有,可能明天就没有了。你事业做得好的事情有,事业做没了就没有了,而且它副作用很大。
所以我们如何赋予我们的事业,让它变得真正有意义,就要跳出“自我”的感觉,要本着服务社会的心来做事业,本着一份利他的心来获取财富,一方面我们的生命会得到提升,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和宽容,同时当我们本着服务社会的精神去做事情的事情,我们也比较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能够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和支持,那事业就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甚至会跟我们分担责任,我们的事业就会越做越轻松。
我们每个人,很可能被自己的贪著心给累死了。不仅仅累死,还会带来无穷尽的烦恼。其实你要真正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样东西你能够抓得住,包括你的身体,它跟我们都是暂时的关系,所以真正的意义是在于生命的提升,心灵的提升,人格的完善。我们中国古人有一种三不朽的人生,这三不朽的人生就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人生最高的价值是道德的成就,用道德去感化社会,这是生命最高的价值。
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吗?
你是什么,比你拥有什么要重要。如果你是一个充满烦恼的人,人格低劣的人,你拥有再多的财富,你穿上再多的名牌,也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有良好的品德、心态,其实你随便穿什么,你一样可以过得很开心,你一样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一个人良好心态的培养和生命品质的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对我们这一生很重要,而且它会对我们尽未来际的生命,都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利益和安乐。
我们想想,每个人,每个生命,其实都是一个产品。这种产品它就是由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生命品质组成,不同的生命品质代表着我们的存在,也代表着我们人生的意义所在。
05
第五个问题关于如何获得财富。
一般人认为,只要有能力就能获得财富,想要怎样就能怎样。但是一个人要是到了四五十岁了,还是这么想,可能这个人的脑袋是有点问题的。
孔夫子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说明我们除了能力以外,其实冥冥之中还是有很多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比如机遇、运气。如果从佛教角度说,这就是福报。
如果我们有福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如果没有福报的话,我们可能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那么福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机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冥冥之中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这里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关于人生因果。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命运,人生的这种穷通祸福到底有没有一定。
如果按照过去唯物论的角度来看,我们是父母不小心制造了出来,然后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就把我们搞成这个样子了,一切都是偶然的,然后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最后可能这个地球要毁灭。
要是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就没有意义了,不仅仅生命没有意义,宇宙的存在也没有意义了。因为宇宙的意义,也是因为生命的存在而有意义。可是如果人死如灯灭,宇宙如果没有生命的存在,宇宙为谁存在。宇宙如果不为谁存在,那么谁赋予它价值?如果没有人赋予它价值,那么它也就没有价值。
所以这个世界不是这么简单的,宇宙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从佛教角度说,我们的生命既是渺小的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
前几天我还在微博上写过,当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我们做出一种选择的时候,宇宙就在裂变,也就是说宇宙会呈现出千姿百态,是因为是我们的心念会呈现千姿百态。我们会有很多想法,我们的心理活动就会形成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就会形成我们各种不同的人格,各种心态里就会有不同的世界,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个不同的世界,同时,我们又生活在相似的世界里。就是说宇宙的延续是有它一定的规律,就是因果。
佛教认为这个世界是遵循因缘和因果的规律,它没有开头也没有终结的,叫做无始无终。
佛教认为人和人之间,本身没有高低,我们通常会通过身份、地位、收入、工作、种族、血统,来区分人的高低、三类九等,但是佛教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决定了我们的高低,你的行为高尚,你就是高尚的人。你的行为低下,你就是低下的人,因为你低下的行为,造就低下的人格。
我这里说行为,不仅仅指单纯的行为,还包括思想的行为,我们的起心动念。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也不是一张白纸,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你们的这个天赋,代表着你过去生命的积累,你现在的行为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生命,所以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的。
我们了解这个因果的道理,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造就我们的人格,都会决定了我们的未来的命运,所以我们基于对自己负责,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要选择我们的行为,我们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选择一个人心灵的发展,选择生命的发展,比什么选择都重要。
所以佛教里一句话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预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你要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你要看看现在做什么,你想什么,你做什么,就决定了未来将会有个什么样的你。你今天之所以有一个这样的你,是因为你过去现什么做什么是有关系的。
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后,要财富,就要广结善缘。现在这个社会讲究关系,但是很多时候这个关系呢,从佛教角度看,背后的动机不是很纯,我们可能是带着一种利己之心去结关系。佛教让我们广结善缘,是需要我们带着一种真正利益他人的心,无偿地去帮助他人,你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朋友。
佛教里有一个法门叫做四摄法门,你要做四种事情,如果做到了,别人可能就会听你的,就会跟你建立无比好的关系了。
这四种行为,第一种就是你要学会布施结缘,经常跟别人结缘,通过用财富各种能力帮助别人;第二叫做爱语,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学会真诚真实地跟别人交流,要对别人本着一种爱护的角度去说话,是利他的;第三就是利行,利他的行为,你所做的一切都能够为别人的利益想;第四就是同事,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这样你就会跟广大社会大众结下善缘。
同时我们需要培植三种福田,我们想要让我们未来的人生拥有更多的福报,就是要多种福田。
福田有三种,第一种是恩田,就是对于你有恩的人,你要去供养他,要去布施他,比如家人父母亲戚朋友,凡事有恩于你的人,都要带着感恩的心去帮助他。第二种是敬田,就是恭敬,我们对一些有意义的文化事业,对一些高僧大德,有道德的人,要给予尊重;第三种是悲田,要有悲悯心,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缺衣少吃,我们能够从物质上去帮助他们,从慈悲心出发去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困难。
06
如何合理支配财富。
我们知道赚钱是一种福报,怎么花钱用钱,其实是一种智慧。
很多人很有钱,但是守着钱舍不得用,不仅仅舍不得给别人用,也舍不得给自己用,这就是守财奴、吝啬鬼;有些人富起来了,挥霍无度,吃喝嫖赌,买东西就是要买特别贵的,这种人容易被人看作是暴发户;还有人有了钱之后,他可能会为了更快地成为大富豪,然后在投资上可能倾家荡产地全部投入到一个投资事业上,有时候因为功利心太重,智慧不到,然后倾家荡产了。
这就是在理财上不合理的,从佛教的角度看,一个人如果你的钱自己用掉了,其实用掉了就没了,福报消费了,没有了。如果把钱存着,钱未必是你所有。
佛经里说,财富是五家所有。哪五家呢?那就是水灾、火灾、风灾、还有社会的盗贼(黑势力),还有一种人,那就是不肖子孙。都可以把你所获得财富,都可以把它散尽。所以你保存的财富,但不一定是属于你谁有,你也不知道是谁的。
那么财富布施出去的,才是你真正所有的。
佛经里佛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理财,他有一个财物的四分法,这对我们现代人有借鉴意义:
第一分用于日常生活开支,用钱要奢简持中,不要太奢侈,要不要过于小气,就是正常。你太小气了,你会被人家嘲笑,你太浪费了,你也会被人家嘲笑。太奢侈了也是浪费福报的。
第二分用于储蓄理财,当然大家比我更懂行(因为是厦门民生银行主办的活动,所以法师这么说,现场所有人都乐开了),就是一个储蓄的观念,这一分要藏起来。
第三分用于经营投资,让你的财富钱生钱,让你的事业可以持续发展。
第四分用于慈善,你要做善事,造福社会。生死留财,智者不为。你死了留下了很多财富,最有智慧的人不会这么干的。很多人都愿意生前吧钱捐出去,这就是非常好的方式,通过慈善把钱赚了,然后在造福社会,在造福社会的过程中,同时也使得自己的生命生生增上。
当我们面对生死的时候,如果我们留下很多钱,又处理不好,很多时候很多人死得不好,跟这个东西都有关系。因为死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在争夺财产问题,打得热火朝天的。你要没有处理好,他们不让你死了,作为生者而言,他奋斗了一生,他放不下。我有这么多钱,我还没有花,我就要死了,很痛苦,不想死也得死了。这事情很痛苦,被迫放下啊。
如果我们年轻的时候,这个财富懂得回馈社会,造福社会,善事做得多了,离开这个社会的时候会心安理得的,会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没有白来,很多人因为我的帮助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改善了他们的生命,无论未来到哪里,他都不怕,他有福报的。
但很多人呢,因为没有做善事,甚至他们为了赚钱,干了很多坏事,当他离开世界的时候,会很茫然恐惧,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去,回忆起自己过去伤害别人的事情,内心会不安。
07
第七个问题是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尽的,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快乐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物质财富的短暂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你再有钱,你也是空手来的,你走的时候,还是空手。
我们对事业和财富的贪著,引发了许多的烦恼,所以我们应该要追求精神财富。比如说我们讲一个人富有和贫穷,很多时候是通过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富有的程度,但事实上一个人的富有并不完全取决于财富。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只要充满了一种匮乏,没有满足,这种人都说不上富有。反过来说他如果内心里并不觉得生活里缺少什么,他很满足,同时他还乐意去帮助别人,他才是真正的富有。
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富有呢?一个人如果他的生活里一无所有的,但是他的内心里不觉得缺少什么,其实这种人是最富有的。因为他对物质的世界没有任何依赖。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自足的,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我们的生活条件到底需要多少东西,其实没有定,每一个时代对于富有的标准都不一样。
今天,我们随着物质的高度发达,每天要经受各种诱惑,就会不知不觉培养了很多需求。诱惑越多,内心的需求就越多,需要的财富就越来越多,我们就越来越不容易感觉到幸福。但是每一种需求,都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
比如说我们没有手机的时候,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们需要一个手机”,我们没有汽车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想过“我们需要一个汽车”。我们谁敢说古人的生活质量比不上我们今天的人?古人的生活品质绝对要比我们现在的人要高,古人的幸福感要比我们现在的人要高,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
所以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很重要。我们需要去培养内心良性品质,比如我们学习积极乐观看世界,凡事有两个方面(积极一面,悲观一面),当然这个积极乐观也不是盲目乐观,而是要有智慧的乐观,盲目乐观也是很麻烦的,盲目乐观结果出问题了,一下子你会被打倒。
我们要学会接纳,生活中总有各种如意和不如意的事情。接纳就是不对立,而不是不处理,很多时候我们对立就会陷入到一种嗔恨心,对立的状态,当我们陷入到这种状态就会很痛苦。接纳不是说要认可,而是不要生起嗔恨心,然后用智慧去处理。
当我们不能接纳的时候,面对逆境只有一种处理方式,就是嗔恨、斗争、冲突,可是如果我们不陷入这种对立冲突中,我们心平气和了,就会有很多解决的办法,所以这种接纳的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但是人总是活在一厢情愿中,对这个世界总是有很多自己的设定,比如说我希望我们的儿子怎么样,希望我们的媳妇怎么样,希望我们的父母怎么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一个缘起,都有他自己的成长的一个经历,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成长。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接纳的前提上,在给予关心,给予引导和帮助。
这个世界是没有办法用嗔恨心来止嗔恨心的。佛教认为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我们知道两个人生气,生气面对生气,肯定生气会快速地成长,但是如果你面对一个充满慈悲的人,你自己生气,最多生一会儿,生气很没劲,因为你找不到支持,最后自己就平息下来了。
所以慈悲是我们人性中最好的品质。当然,佛教对慈悲还有更高的定义,那就是无我的慈悲,这才能真正的慈悲,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对立,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他人着想和考虑。但是如果我们有我执的话,我们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然后跟我们的关系亲疏、好、不好,所以这种慈悲就是不究竟的。
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宝藏,一旦我们把这个宝藏开发出来了,我们会成为真正的富翁,最富有的富翁,因为宇宙就是你的家,宇宙的财富就是你的财富,那就不是在这个地球上争夺这么一小块了。所以我们从物质财富提升到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对我们每个人生命才具有真正永久的意义。
今天的讲座内容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正确地认识财富,才不会被财富物质所伤害,同时可以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幸福,帮助我们带来更高的生命价值。如果大家真的领会这个讲座的内涵,会对每一个人意义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