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刑罚像无形的网一样笼罩在百姓周围,百姓防不胜防,避无可避。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避无可避的“失期当斩”造成的。陈胜出身贫苦,年少时给人做雇工,一次,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对朋友说,若是将来富贵了都不要忘了彼此。朋友嘲笑他还没喝酒就说胡话,还告诫他要恪守一日为奴终身为奴的信条。陈胜一听原来自己是对牛弹琴啊,不由得感慨:“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吴广是农民出身,以友爱他人著称,朋友喝药我递瓶,朋友上吊我拿绳,从小就人缘出众。陈胜、吴广都是戍卒,就是边防军。他们被朝廷征调入伍。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和九百戍卒一起被征发到渔阳去戍边。在路上,他们一行遇到了瓢泼大雨,雨真大啊!就跟老天爷的口水直接吐到脸上似的。通往渔阳的路也被雨水冲塌堵住了,大雨也完全没有停止的迹象,如期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陈胜、吴广一想到“失期当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博。
先是吴广趁着领兵军官醉酒的时候故意滋事,扬言要逃跑,军官还以为他总不洗澡,皮又痒痒了,于是拿鞭子抽了他一顿,结果他不但没消停反而叫嚣得更厉害了,军官暗想这厮该不会有皮肤病吧,万一传染怎么办?还是杀了吧,永绝后患。当军官拔出剑来的时候,陈胜、吴广顺势杀了领兵的军官。
这一幕,让其他九百戍卒群情激愤又手足无措。这时,陈胜用一段言简意赅的演说辞为大家指明了方向:“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好家伙,照着陈胜的说法,就是让大家从悄悄地死变成轰轰烈烈地死,结果不都是死路一条吗?不过陈胜又补充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一听这话,纷纷鼓掌。凭什么他们生下来就锦衣玉食,出门前呼后拥的,还有小姐给搓脚。我们天天累死累活,还不受人待见,这话说的太对了,简直说我们心坎里了。
有了造反的决心,但还缺点信仰。于是陈胜、吴广用红布写上“陈胜王”三个字,然后塞进鱼肚子里,戍卒们发现了字条,不由得将信将疑;后来吴广又在篝火附近学着狐狸的叫声,大喊“大楚兴,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幸好这时候天不冷,没有人想做狐皮大衣穿。彼时的人们对鬼怪是存着敬畏之心的,在“神”的一次又一次指点下,九百戍卒相信跟着陈胜将来一定也会有小姐给自己搓脚的。万事俱备,陈胜振臂一呼,众人无不跟随。
被秦朝灭亡的六国中,楚国是最无罪的,自从楚怀王被骗入秦没有返回,楚国人就一直
很怀念他,所以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就是说即便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了,灭亡秦国的也必然是楚国。(真是没想到,楚南公作为楚国第一贤者也这么能吹牛)而陈胜他们九百多人也都是原楚国人,于是,陈胜、吴广打起“张楚”的旗号,意思是张大楚国,正式带领苦难的农民起来造反。
陈胜、吴广并不是秦朝第一支造反队伍,早在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各地造反的火种已经在零星燃烧。在东郡的一块陨石上有人在上面刻下“秦始皇死而地分”这句话,听说有人在石头上刻字说自己,说的还不是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是诅咒自己的话,秦始皇顿时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遂下令彻查,到底是谁——没有做好陨石的保护与运输工作,还让人随意开发利用?在彻查无果后,秦始皇竟下令将陨石附近的居民全部处死。
安徽人黥布,原名叫做英布,年少时有人给自己看相,说他会在受刑后称王,英布从此以后就开始没事找事。秦朝刑罚多又重,要犯事还不能犯大事,否则斩了臂膀削了手指,将来封个青翼蝠王,名字也不好听啊!到了壮年,犯了法,被判黥刑,英布很高兴,不但政府出资给自己脸上刺青,还满足了相面术士说自己受刑后会称王的充分必要条件。亲朋好友知道他受刑,本来想宽慰他两句,没想到他竟如此乐观,也就都放心了,还给他起了个名字“黥布”。黥布后来被带到骊山修筑秦始皇陵墓,修墓刑徒有七十多万,有的是原六国官僚,有刺客死士,还有耍猴卖艺的,黥布专和罪犯头目、英雄豪杰来往,联合反秦志士,走上了武装起义的道路。
山东人彭越,是个贫苦的渔民,捕捞期就以打渔为生,禁渔期就做做强盗,长期漂泊在钜野泽中,养成了彪悍的性格。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有人就劝他一块凑凑热闹,他按耐住如火山爆发般的激情,看了看身后,无一人追随,于是平静地说到:“再等等吧!没听过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吗?”过了一年多,泽中聚集了一百多名少年,希望彭越来当他们的首领。彭越与众人约定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集合,迟到者斩。结果第二天,迟到的有十余人,彭越对少年们说:“我老了,是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军令如山,昨天约好的时间,结果这么多人迟到,我也不能全部杀光,就杀掉最后到的人吧。”大家以为是戏言,没想到彭越手起刀落,杀掉了最后迟到的那人,并设置土坛,用人头祭祀。这时大家才意识到这真是老太婆跳皮筋,非同儿戏。从此以后,彭越带领众人以钜野泽为依托,上演水浒前传,劫富济贫,夺取土地。
我们的主人公刘邦现在在哪?答:他此刻正在芒砀(音同荡)山伺机起义呢。此时正值“起义热”,看着别人都起义,抛妻弃子也要起义,唯恐失了良机,自己走过路过也不能错过啊!(刘邦:“你要搞清楚好不好?我比陈胜吴广起义要早。我才是最先引领起义潮流的人,他们都是看我拉屎XX红…….”作者:“好吧,您说得都对!谁让我也是汉人呢!)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在位的最后一年,刘邦又一次押解刑犯去骊山服苦役,路漫漫兮,对于这趟出差,刘邦内心是拒绝的,倒不是舍不得老婆孩子热炕头。押解的都是父老乡亲,他们之中有自己的发小,有自己尊重的长辈,也有自己的姘头。但都因为秦法讲究轻罪重罚而不得不去服苦役,而且去的人,几乎十死无生,刘邦不忍心看着他们去送死。一天,队伍行进到一片湖荡里停了下来,刘邦闷声不语,和几个相熟的刑徒们一块喝酒。到了傍晚,刘邦为刑徒们除去捆绑的绳索,放他们逃生。众人不解,忙问刘邦以后该怎么办?刘邦叹息道:“大家都散去吧,我也活腻歪了。”(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看着刘邦这么讲义气,众人反倒不肯离去,发誓要追随刘邦。于是,刘邦带着一众古惑仔准备逃到今天的山东、安徽交界的芒砀山隐藏起来,再伺机起来造反。
行进途中,突然从路旁窜出来一条大白蛇,众人见蛇,纷纷避让,更有胆小的人建议刘邦放弃起义,打道回府。一听这话,刘邦气得够呛,一条大肉虫子而已,就把你们吓成这样。再说了,你们回去以后该赌赌,该嫖嫖。打道回府,你是让我回地府是么?说罢,抽出随身佩剑,迎蛇而去。等看清了,不由得想口吐芬芳:谁说的蛇?这简直就是狂蟒之灾啊!可事到如今,退也不能退了,谁让自己刚说的:“壮士前行,何惧哉!”电光火石间,刘邦就将白蛇斩为两段,众人无不称赞。一盏茶过后,刑徒劝道:“大人这个姿势站半天了,身子都麻了吧?”刘邦:“我就是想等它死透了。”一炷香过后,刑徒劝道:“大人别摆酷了,还是赶路要紧!”刘邦:“你有所不知,刚才我看见一位老妇人在哭,我就问她为何哭泣?她说她的儿子是白帝,变成蛇拦在路上,刚刚被赤帝之子杀了。待我再要追问时,那老妇人却已经不见了踪影。”众人听后,竟无人怀疑刘邦是不是因为过度惊吓而导致神经性麻痹,为缓解麻痹故意编造邪魔鬼祟的话来化解尴尬,反而对赤帝斩白帝之说深信不疑,对刘邦也更加敬重了。
刘邦身为秦朝公务员,非但没有履行押送犯人到骊山服苦役的职责,反而私放罪犯,还斩白蛇玩起义。在他隐身芒砀山续写丛林故事的时候,吕雉却身陷囹圄。因为抓不到刘邦,朝廷就只能把吕雉捉拿下狱。狱中的吕雉始终紧咬牙关,靠的是对丈夫忠贞不二的心吗?绝对不是!那是推翻秦王朝,救民于水火的大义吗?更不是。是横刀立马,英雄无畏的气魄吗?也不是。仅仅是女儿对父亲职业的信仰。
再说吕公和沛县县令私交不错,再加上身为县主簿,就是县办公室主任的萧何对秦朝的法律制度一直不满,他也很佩服刘邦弃官为匪的决心和行动力,想着自己有朝一日激流勇退的时候能让山鸡哥,不,是三哥(刘邦)带带自己,所以对吕雉的审讯也就走了走过场,并没有动用大刑。吕雉在狱中吃了几天馒头咸菜,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后,就被放出来了。
出狱后的吕雉似乎比以前更忙碌了,她不但要照顾家中老小,还要配合丈夫完成富贵险中求的造反大业,游走于家与芒砀山之间为丈夫送米送油送爱心。不仅如此,吕雉还充当了通讯员的角色,为丈夫送去反秦一线的最新消息,这样刘邦才能在恰当的时机出山。不然,秦始皇还没死呢,他们就出山了,可能会被就地正法;或者也不知道秦始皇死没死,一辈子光吃野果,一个个都成白毛女也不行啊!芒砀山方圆十几公里,在那个没有手机,无法定位GPS的时代,吕雉却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刘邦。“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吕后与人具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又喜。”吕雉说是因为刘邦的头顶总有五彩祥云,所以才能一下子就找到他。好一个相面人家的女儿,说瞎话都不眨眼。不过刘邦每每听到这个说法都笑靥如花。
相较于英布、彭越“为盗”起义不同,刘邦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他清楚秦朝的统治一定难以长久,与其恪尽职守,做秦朝的爪牙最后死在反秦怒潮中,成为秦朝的殉葬品,不如奋起一博,等待时机,招兵买马,成就一番丰功伟绩。所以刘邦在斩白蛇起义前就已经串通好吕雉、萧何等人准备造反了。秦朝大势已去,刘邦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上仕途的梦想早已破灭了。再加上老丈人三天两头在自己耳边忽悠自己长着一副“龙颜”之类的,干脆省了中间的十八层仕途之路,直接当皇帝吧!这也就说得通“故从往常得季”的原因了,要不吕雉怎么不去青城山、五台山上找他呢?而且吕雉说刘邦“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无疑是在给刘邦宣传造势,成功将刘邦推上热搜,所以“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至于吕雉,她也不甘心当一辈子家庭主妇,所以游走于城里乡间,充当刘邦的形象宣传大使,扩大刘邦的影响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