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万万没想到》,按照作者的传授的建议看了两遍摘了笔记。安利的kindle也已经入手,且又刚下载了印象笔记,一个工具党的阅读正在路上。
“反常识思维”振聋发聩。
“煽情是文人的膝跳反应”,说得透彻点就是通过这一点来掩盖自己思维逻辑杂乱无章,阅读沉淀无力苍白,说得就是我自己。因为煽情可以直接调动自己的本能思维,感性可以肆意蔓延,还觉得自己有诗人气质,其实就是矫情加弱智。不敢承认自己学识粗浅,资质平平,而又不想付出艰辛的求知过程。掩耳盗铃地走了漫漫长路。即将不惑,深感愧怍与不安。
思维早已经进入了定式。面对每天层出不穷的事件,涌现数以万计的不同评论,自己的思考又在哪里?中国报道地震充斥着泪水、无力,彰显着温暖、力量。日本报道同样的事件是节制、理性。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的膝跳反应就是国人的素养,记者的专业性等,对中国又表现出一副哀其不幸的俯视姿态,素不知,万维刚却可以看到“煽情是他们最能听懂的语言。不煽情就没有收视率。且可以收到更多的捐款”。事实却是如此,而我却会进入所说的常规思维。遇事不是一味想到去批判,而是发掘背后的真实,找到处于劣势的原因,就会使自己更加宽容和睿智。刘瑜写给她的孩子信里说:孩子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不幸者和寂寞者可能最直接的思维是不公,是愤恨。而如果我们在其中找到慈悲和宽容,那这一生会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煽情的报道可能是因为先天不足造成的,但是万维刚却从受众和传播效果的角度给它找到了报道的价值。而且指出了文人思维和理工科思维的不同之处。但似乎把文人讲得理想化了一点。“文人把弘扬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说理工科思维要求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其实孔子就云:深则厉,浅则揭。《渔父》又云:不拘泥于外物而能于时推移。这里有点贴标签之嫌了。但是知难行易。
“别想说服我!”斗志坚定。
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很显然大多数都是属于后者机制。前者机制就需在长期的理性思辨中培养起来的,是真正的科学家素养。所以那些《流星花园》《又见流星花园》《再见流星花园》,那些无聊八卦,那些标题党等影视娱乐,是我们观众自我选择的结果,影视和新闻仅仅提供观众兴趣的东西而已。从这个角度讲有怎样的观众就有怎样的节目。像李健说的:我的歌先行听者一步,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前行,他们会慢慢赶上来的。这得有莫大的勇气和底气吧。警醒语:“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才不会迷失在“确认偏误”中而不自知。
“认知科学家梅西埃(Hugo Mercier)和斯珀伯(Dan Sperber)2011年的一篇论文,“Why do humans reason?”,甚至认为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都是律师思维,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个争论设备。这也许是因为进化总是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发现真理的人吧。”所以我的本能告诉我与人据理力争哪怕发现证据的观点已经有点无力了。而且一旦和别人意见相左,马上开启斗鸡模式。还恬不知耻地沾沾自喜,以为那是睿智的彰显。
“真理追求者”和平的爱好者
“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在197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Agreeing to Disagree,这篇论文堪称是传世之作,它指出,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这是一个有点令人吃惊的结论。”那我就只能用惊愕来形容了。这就是真正科学家的素养,你可以改变我的想法。只要论证合理证据充足。我会承认我错了。
被杏仁核绑架
杏仁核,附着在海马的末端,呈杏仁状,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读取大脑内存时发现存在诸多因厌恶损失而存档的不好记忆。最远居然追述到高一,而且历历在目可以如数家珍,连那天的周遭的环境也可以清晰还原,那种被拒绝的吃惊,进而产生尴尬,不悦于是沉默,有点愤愤然。这得消耗多少内力呀!
万维刚给这个心理找到了一个心理学的依据,“进化心理学认为恐惧来自人的自我保护本能,而冒险来自人的求偶本能。”“进化使我们大脑中恐惧的优先级高于浪漫,也许这就是负面偏见存在的原因。”
以前有一个领导,在单位做了一次名义测验,员工们是无记名投票的,请你在完全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栏选一项打勾。我是那次调查的统计员。其实完全称职达到了96%,有5票勾了不称职。结果上交后,那位领导对那几票不称职耿耿于怀,先是表示不理解,进而问我有何地方存在问题,我不置可否含糊其辞之后,他又觉得自己两袖清风、任劳任怨、倾情付出,居然换来的是不认同,又是委屈又是怨愤。一个堂堂七尺之中年男子,居然有点泪眼婆娑了。负面偏见占据了他的头脑,他完全被杏仁核给绑架了。所以要学会超越自己的本能,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情绪。我觉得有些遭黑体质的明星最适合看看这一章。情商高的如何炅、杨幂就会选择自嘲和忽略。而最近连连上热搜的郑爽,面对诸路黑粉,杏仁核爆棚,不知要度过多少个揪心的日子。
自然是无目的的。
林肯说“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我们从小就被以目的论教养,太阳、日月、星辰存在以其独有的宗旨,连灾难的降临都是为了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们往往以一颗阴谋论的心去揣测这个世界的一些我们不能理解得现象,特别是一些人事。于是一个个内部消息,一个个小道八卦漫天飞扬。不平、怨恨、无奈裹挟在一个个惊天阴谋中。其实有时候阴谋论还是失败者安全的避难所,他们宁愿相信不公正,也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和败北。
成功学的解药,一条血汗之路。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来,离开驾轻就熟的领域,离开那种被人仰望的优越感,那是需要莫大的勇气。“波兹曼振聋发聩地写道:教育哲学家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认为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的介入。他们认为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个人的兴趣要让位于集体的利益。要想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它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斗争。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看到这段文字终于让我这资质平庸而懒癌的人有了一丝的释怀,工作十几年的自己似乎已经迷失在舒适区中了,庸庸碌碌一事无成,思维都成了惯性,笑容都成了应付,现在似乎都已经懒于应付了。有时想想真是可怖。“如果你想享受快乐童年,你的位置在观众席。”三宝的说她感谢母亲当年发狠地让他练琴,甚至于绑在家里,这种匪夷所思的简单粗暴方式,让三宝渐渐找到了艺术之门。说好的寓教于乐呢,说好的学习是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吗?每一个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那背后的艰辛只有自己明了。
科学家——敦厚朴实的中年汉
“一个好的物理理论必须不但能解释已知的现象,还能对未知的现象作出预言。”物理真是一个玄妙的学科。作者看到这句肯定要大为批判了。“一切皆有可能,就是一切都不太可能。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敢于直截了当地告诉别人哪些想法不可能正确——总统科学顾问更得有这个气质。哪怕最粗暴的判断,也比廉价的鼓励值钱。”这句话如果用在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评判,那估计就会被贴上传统专制的标签。“超乎寻常的论断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这个论断让我对布鲁诺等不得志的科学家有了重新的评定,对主流科学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主流科学不是想象的卫道士不是权威垄断,一个新的学说没有可说服性的证据之前,都不可不轻易信之。
如果“主流科学”是一个人,他既不是仙风道骨的中国世外高人,也不是充满圣洁光辉的西方牧师,更不是温柔妩媚的小姑娘。他是一个淳朴实在的中年汉子。
有爱恨,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敢说不,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怎么呈现出爱憎分明孔子模样,何以抱怨,以直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