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掌控习惯》第二章,里面提到行为转变有三个层次,即结果变化、过程变化和身份变化。
所谓“结果”即“目标”,所谓“过程”即“体系”,而身份则是“你是谁”。(关于目标和体系作者在书中第一章中已有论述)
在此书第一章里,作者主要论述了“微习惯”蕴含着“惊人的力量”,使我们明白“成功是日常习惯累积的产物,而不是一生仅有一次的重大转变的结果”。
而在这一章,作者重在向读者阐述“习惯如何塑造身份”,通俗点说就是向读者说明“所谓改变习惯究竟是改变什么东西才能让使人达成目标,进而成为理想中的人”。以此为目的,作者提出了以下观点。
改变习惯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
作者将人的习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结果的习惯,一类是基于身份的习惯。
而他认为要达成目标的正确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该怎么理解呢?让我们来看个例子。
“想象一下两个人拒绝吸烟的情形。当有人让吸烟时,甲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乙则一口回绝:“不,谢谢。我不抽烟了。’ ”
在这个例子里,甲说“我正在戒烟”,乙说“我不抽烟了”。显而易见,在甲的意识里,他还是个烟民,正在努力达成“戒烟 ”这个目标,而在乙这边,他已经把自己的身份转变为了“不吸烟人士”。
那么所谓的“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就是当你想要达成什么目标的时候,先想想你想成为“谁”,然后把自己当成这个“谁”来行事。
你的行为通常反映了你的身份。你的所作所为表明你相信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掌控习惯》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基于身份的习惯”会优于“基于结果的习惯”呢?因为作者认为“一旦你接纳了一个身份,你对它的忠诚很容易影响到你改变的能力。”
理智上,你当然认为应该培养良好习惯,可当它们与你的身份冲突时,你将无法付诸行动。 —《掌控习惯》
也就是说理智上,甲当然认为不应该吸烟,可是甲自认为的身份是“烟民”,“不吸烟”与“烟民”身份是相互冲突的,所以要付诸行动并最终达成“戒烟”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而乙就不同了,在他心里,他已经是个“不吸烟人士” ,所以“不吸烟”是理所当然的,他的行为与身份之间并没有冲突,所以达成“戒烟”目的指日可待。
那么,一个人若是要戒烟,只需要把自己当作“不吸烟人士”就成了么?当然不是,你还要有证据证明你是个“不吸烟人士”,你的证据越多,你就越有可能达成目标。
不管你现在的身份是什么,你相信它存在的理由只是因为你有证据。你对一个信念拥有的证据越多,你就越坚信它。 —《掌控习惯》
对于“不吸烟人士”这个身份来说,证据就是“不吸烟”,一个人拒绝吸烟的次数越多,不吸烟的时间越长,戒烟的目标就离他越近。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的改变需要一点一滴、日复一日、习惯再习惯的积累。 —《掌控习惯》
任何目标的达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习惯的改变也是,我们需要有耐心地长期地坚持。
你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投票给了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掌控习惯》
培养好习惯如此,而坏习惯也遵循这个规则,为了不使自己沾染上惹人厌的坏习惯,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谨慎地采取行动。
一两次做法不会改变你的信念,但是随着选票的增加,你的新身份的证据也会改变。微小的习惯做法可以提供新身份的证据,从而带来有意义的转变。如果改变是有意义的,它实际上就是重大的改变。 —《掌控习惯》
行事时,万万不可抱有“就一次,不会有影响”的侥幸心理。
昨日完成第二章,在此附上阅读笔记。
本章小结
变化有三个层次:结果变化、过程变化和身份变化。
改变习惯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关注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你想要成为谁。
你的身份来自你的习惯。每个行动都是你在投票给你想成为的人。
要想使自己做到最好,你需要持续编辑你的信念,升级和扩展你的身份。
习惯至关重要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它们能带给你更好的结果(尽管它们能做到这一点),而是因为它们能改变你对自己抱有的信念。 —《掌控习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