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看你看
喜宝“你‘”我“分不清,她要看什么东西,都是”你看你看“,要人抱是”抱抱你“,吃东西是”你吃你吃“ ……对,喜宝不是分不清你我,而是她的语言里还没有”我“。语言里没有我,意识上肯定有了。比如下一个场景,你看——
2.吃橘橘
喜宝吃橘子。奶奶说,给姥姥一个橘橘。她没怎么犹豫就走过来递给姥姥一个。奶奶又说,给姥爷一个橘橘,喜宝先是愣几秒,然后把剥好的橘瓣一下子掼到地上。这就是生气了,不想给。
姥姥也有没面子的时候,那是她十分想吃十分不舍的时候吧。姥姥洗着衣服,奶奶领着她路过。奶奶说,给姥姥一个橘橘吃。她先是发愣,奶奶再说,她用两个手指捏橘瓣的一点点,然后又放下;然后再挑,就是拿不起来。姥姥看她那为难纠结的样子,说:姥姥不吃,喜宝吃吧。哎呀,这一下,拿橘子的小手收起来了,脸上的表情放松了!
3.找呀找呀找棉噶
喜宝跟姥姥做游戏,一小撮棉花就能玩一个小时。
姥姥把棉花放到手心里,一吹,棉花就飘到一边去了。喜宝也要吹,就抢过棉花说”你吹你吹。“她用手捏着棉花,自然吹不跑;我教给她放在手心里,她用很大的劲吹,”噗噗“有声,终于吹飘了,很是高兴。吹累了就递给我”我吹我吹“,这回真是”你我“颠倒了!
”喜宝,我们做个游戏好不好?“”好。“
”姥姥吹棉花,棉花跑到哪去了,你去找好不好?“”好。“
于是,姥姥吹,喜宝找。因为看着姥姥吹,总能很快找到棉花。姥姥觉得没难度,于是又对喜宝说;”姥姥吹的时候,喜宝不看好不好?“”好。“于是她把脸转向一边,等棉花飘落,她再转回来找。在床上,有铺开的被子,确实很难找。于是我教她唱:”找呀找呀找棉花——“她兴致勃勃地边找边唱”找呀找呀找棉花——“再找不到,姥姥就要做点提示了,”你踩到了。“”你的手摁住了。“”在大嘴猴的嘴里“找到以后,就喜笑颜开,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这小姑娘玩游戏也算有创意。我教她唱的是”找朋友“的调调找棉花,没想到她两手拍拍,边拍边唱:”棉噶棉噶快出来。“奶奶见了,解释说,是看少儿节目有找小动物的,就是这个样子找的。没想到她会把看电视类似的情节运用到找棉花上,这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我要出去喝水,交待她注意安全。她姥爷趁机就进来看她。她连声说”姥爷走啦!姥爷走啦!“”走啦“两字发音不清,姥爷不明就里,一遍遍猜,喜宝一遍遍重复,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不耐烦。幸好奶奶听到,翻译了一下,姥爷于是离开。这一下把喜宝高兴得,总算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