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语文老师常给我的作文打的评语是,素材缺乏,内容空洞,语言流畅,字迹工整。
可以说优缺点并存,只是优点大多无济于事,缺点却是致命之伤。
当初的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做素材,空洞到底是个什么含义,除了这几句评语,老师最后还会在鲜明的地方打一个红色的分数,盖棺论定,再无翻身的机会。
而我仍旧困在鼓里,不明白的继续不明白,面对七八十号人的班级,语文老师并不会有趴在我的耳朵告诉我素材指什么,空洞是什么意思,所以该犯的问题下次还会继续出现,并不会因为时间的延长有所改善。
人事在历史的轮回中总是出其不意的一致。昨天看了班级里的作文后,不出所料,定格在试卷页面上的那些评语仍旧是历史性的相似。素材缺乏,哲理性语言太多,内容有些空洞。
当然这只是针对普通班的学生。想当初我的水平是和普通班的学生保持一致的,现在竟也浑水摸鱼教了一个实验班。
普通班里的学生想必对这些陈词乏调一如我当年一样无感,即使我课堂上讲得再具体,详细到牙缝里,也照样低头顾着自己手里的事情。小学六年加初中三年,内外因结合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普通班里的学生,我想用三年时间让他们成长为一名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我说大话空话唬人蒙人的话,要么就是三年下来其他五门课程均不学,只学语文一科。
显然与现实不符,只能承认现实,尽力就好。让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力感,把曾经九年附加在学生身上的内外因错误强加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愧疚,是一种愚昧的行为。
而实验班的学生则不然,有上进的动力,且付诸行动,很多时候你以对待普通班的态度面对实验班,比如学习了一篇课文,三四天后检查,普通班的学生一脸懵懂,我还没背呢,为什么不背,他们都没背!
这就是近墨者黑,再加上懒散的习惯,想提高,难!
而实验班的学生,课文还没学,就有学生拿着课本到讲台上来找你背诵,简直是惊喜外加惊异与惊叹。
有这种学习的行动力,不怕学不好,所以我给他们的作文评语都很详细具体,怕学生看不懂有时用上大白话,为的是让他们能看明白,自己缺点在何处。
实验班的学生,基础普遍就好,成绩一般在36分以上,35分以下就算成绩差的,而普通班的学生成绩普通徘徊在35、36分左右,而且还算好一些的。
实验班的学生也分高中低档,低一些的围绕一个话题只顾说理,没有任何事例,也就是素材,再好一点的事例丰富,课下颇有积累,素材上不怕没话说。再好一点的脱离素材,化素材于无痕,类似于古人诗中的用典,说的是别人的话,讲的却是自己的道理,不是简单的素材堆积,全文前后有连贯性,整体一致性。
无论属于哪一档,实验班的学生都有提升的空间,他们会很用心的揣摩自己欠缺在哪里,不愁不提高。
执行力在,进步就在,就算方向错了,也能及时掉头,何况错误有时也是积累,就怕再好的方法论也唤不醒一群装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