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接待了一个陕西来的朋友,搞了很多年农产品电商了,提起拼多多的农业电商模式,他唏嘘不已,说规模增长得太快了,还有个说法,叫精准扶贫,利用社交电商打通农产品产业链,尤其是农产品更容易滞销的贫苦地区,一直是重点扶持的对象。
“你相信吗?拼多多的精准扶贫项目太强悍了,很多滞销的农产品只要一上拼多多,很快都脱销了。”
随后我利用微博和朋友圈开展讨论,没有想到竟然引出了很多的“拼品牌”出来,很多源头农产品电商团队已经活跃起来了,他们是专门利用拼多多的精准扶贫系统做电商的,有些规模已经达到了千万之多。
抱着好奇心,看了拼多多的扶贫年报,一切都明白了,2017年拼多多投入了34亿元,重点在推广贫苦地区的滞销农产品上,让献爱心的用户买的便宜,让滞销农产品更快速地消化掉,一年的时间里催生了9亿扶贫订单,通过社交电商的“拼”模式,以拼代捐,爱心扶贫通过商业化的手段,走得更稳健、更持久。
中国地大物博,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生鲜、水果等特色产业,拥有上千个地理文化标志产品,关系到数千万农民的生计,很多特色农产品都在偏远山区,对拉动农民收入影响巨大。
可惜的是,传统农业产业链主要以传统批发和供销为主,一般通过多级批发才到消费者手里,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农产品卖价普遍不高,遇到不好的年景,农产品经常滞销,农民忙活了一整年,很可能因此血本无归,同时在城市中的消费者购买价格却居高不下,“蒜你狠”和“豆你玩”成为零售中的常态现象。
农民所得收入在农产品市场中的占比不大,农产品附加值并不高,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也威胁着广大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影响着农民的整体收入,对于农村生态的稳定和农村经济改革,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这几年农业电商成了新热点,一方面它打破了农产品的传统流通链条,将产品直接从农村快递到用户手中,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附加值,农业电商的规模越大,对农民的整体收入提升越有价值,另一方面,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品质和新鲜度更好,性价比相对于传统渠道来说更具优势,对网购用户的吸引力更大,让农业电商成为各大电商平台争抢的新蓝海。
拼多多成了农业电商的异类,它通过精准扶贫的手段,重塑了农产品电商的新模式,也帮助无数滞销农产品重新实现了价格提升,解决了部分农民丰收不丰产的千古难题。
在2017年,在拼多多3亿用户的努力之下,竟然“拼”出了9亿多助农订单,每天200多万单,加起来有183万吨,为农民增收超过百亿,假如用火车来拉的话,那至少需要3万节车厢,足够从北京排到上海了。
从拼多多的助农订单分布来看,大部分来自偏远和贫困地区,覆盖了730个国家级贫困县,解决了数百万贫困户的卖货难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拼多多的精准扶贫不是一阵风,它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已经培养了超过10万个农产品专业对接团队,以懂技术和运营的80和90后新农人为主,做好选品、品控和供应链的资源整合,就跟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将大江南北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全国。
那么,这一系列神奇数字的背后,拼多多是如何运营的?
拼多多的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爱心传递+蜂巢战队,打造扶贫社交生态闭环
拼多多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电商平台,以拼单和去中心化流量作为突破点,打破了过去电商以搜索和橱窗作为核心体验的短板,拼多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收获了3亿多铁粉用户的支持,成为千亿级电商平台,在猫狗大战的大环境下,异军突起,成为国内电商的第三极力量。
在2015年底,拼多多刚成立没多久,就着手打造“拼扶计划”,拼多多与地方政府签约“爱心助农项目”和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助推地方上的农产品上行,通过流量倾斜和运营扶持等手段,打造爱心助农团队,他们是懂得电商运营和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商业化的力量,帮助消化农村滞销农产品,提高农民的收入,这一计划在2017年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农业电商的痛点在于供应链和品控,中国农业资源发展不均衡,甚至相邻两块种植基地长出的农产品品质也不一样,要想农业电商能够持续的爆发式增长,必须培养一大批扎根农村的新农人,为农产品的电商化提供选品、资源整合和供应链协同,没有农村对接团队的农村电商,就像无源之水,看上去红红火火的,无法持续地解决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
蜜蜂采蜜的有效活动距离超过10平方公里,它们成群结队的飞奔到人迹罕至的田野里采蜜,每个蜂巢就是庞大忙碌的物流中心,源源不断地将周围鲜花的精华酿成了蜂蜜,造福亿万人,拼多多正是打造了十万个蜂巢战队,每个蜂巢都深入到农产品的源头产地,帮助滞销的优质农产品完成“搬运”工作,送到有需求的3亿多用户手上,很多蜂巢战队是随着拼多多的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起来的,成为拼多多专属的精准扶贫落地团队。
在需求端,拼多多利用社交基因,打造了“爱心传递”的扶贫新模式,哪里有滞销,哪里有困难,蜂巢站队就出现在哪里,利用拼多多的“拼扶计划”,农产品滞销信息迅速在全网释放,在亿万爱心的传递之下,滞销信息在朋友圈引爆,短期内快速消化掉农产品。
一些具有高学历和社会经验的新农人,将会是整合农特资源的核心力量,比如37岁的蔡志雄,就是回乡创业的典型案例。
蔡志雄是湖北京山人,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大型食品企业担任市场总监,2016年回乡的时候,看到老家的红薯滞销了,他立即决定回老家创业,通过电商的方式,帮助家乡父老集体脱贫,从此之后,他创建的公司成了拼多多重点扶持的爱心助农团队,也就是拼多多新农人。
通过“拼多多爱心助农项目”,短短一个月之内,蔡志雄就帮助老家的农民卖掉了200多吨滞销红薯,大获成功,蔡志雄开始向上游农业供应链进军,开始饲养生态山鸡,进军其他扶贫农产品,在多省筹建分公司,建立了渗透进田间地头的农产品供应链品牌—“羊踏菜园”,这是沿着拼多多”拼扶计划“成长起来的”拼品牌“,从农产品源头出发,通过拼单的方式整合上游资源,释放消费需求。
蔡志雄正在为农产品装箱
类似于蔡志雄这样的蜂巢战队还有很多,他们在扶贫道路上实现了更大的商业价值,也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穷农民提高了农作物的价值,在拼多多的流量倾斜下,未来会有更多的蜂巢新农人战队扎根农村,一条条的助农通道被打通。
拼多多的天然社交电商基因,让“拼扶计划”快速裂变,亿万级用户和百万级农户实现双赢
跟其他电商的橱窗和搜索模式不同,拼多多一直靠“社交电商”发力,通过拼单和流量去中心化体验,让用户在“闲逛中”撬动内心真实潜在消费需求,中国农产品类目多,比如苹果都有十几个知名的地理文化标志产品,口感上各有优点,我们对中国的好产品缺乏足够的认知度,但是在闲逛中更容易打开欲望的味蕾。
拼单方式,能够让爆品更快速地在全网引爆,用户利用微信群和朋友圈,传播着助农的热情,还有好产品的口感和优点,每个人都是一个网状传播点,短时间内就能触达更多用户,实现单品的爆炸式增长。
拼多多发起的精准扶贫革命,让3亿用户都精准卷入了农村扶贫产业,通过整合特色农业资源,培养农业电商专业人才,将拼团等社交电商模式发挥到极致,打破了价值链的中间层,实现了双赢:用户买到了质优价廉的特色农产品,农民提高了收入。
这一点在陕西乾县的郑爷爷身上得到了体现,2017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官微报道了郑爷爷的遭遇,他已经74岁了,家里的320斤落果梨只买了10块钱,只有3分钱一斤,传统供应商都不想过去拉,辛辛苦苦一年下来,眼看就要血本无归了,拼多多的落地助农团队“聚果生鲜”跟进和郑爷爷取得了联系,每斤一块钱统购,放在拼多多平台上销售,在强大的爱心接力传播之下,一周内郑爷爷的梨全部销售光了。原本根本卖不出去的梨,因为拼多多的“爱心接力拼单”,郑爷爷多创收了15000元,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郑爷爷的320斤落果梨只卖了10元钱
社交电商,在精准扶贫的模式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一边是庞大的用户消费需求,一边是无数质优价廉的好产品,只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无法匹配,社交电商作为中间层,打通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很多用户抱着爱心的心态来购买,产品本身性价比又很高,爱心转发和爱心购买的群体,在拼单、朋友圈转发和点赞之间得到了快速的响应。
爱心传递+蜂巢战队,是拼多多在精准扶贫上摸索出来的新模式,蜂巢战队深耕农业供应链,通过社交网络传递爱心的方式,短时间内让优质的农产品打爆全网,尤其对滞销农产品,能够做到短期引爆,快速消化,助农大军在实现精准扶贫的同时,也建立了深耕农业源头的农产品供应链,在商业上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不是靠一腔热血的激情,而是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链条和责任感。
在助农扶贫的道路上,电商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跟几万亿农产品规模相比,电商渗透率还不到5%,拼多多只是起了个早而已,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电商参与进来,挖掘更多的助农新模式,利用商业化的力量,让中国几千万贫苦农民实现增收增产,这是比扶助金发放,更为长远和可持续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