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向来重视结果,忽略过程。原因很简单:结果往往是很容易感受,而过程却被包裹在每天不经意的生活中。比如:考试的成绩是结果,而每日的学习是过程;生病是结果,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过程;昙花一现是结果,而之前漫长的生根发芽是过程。而现在的人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了结果上,这样产生的问题就是本末倒置。
佛陀在思考因果上拥有博大的智慧和高度,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性空”的。怎么说?一件事物定是由其他部件所构成,而这些部件却不代表这件事物。打个比方:你拿在手中的苹果,在我们看来,这是苹果没错,但是在佛陀看来,这里不存在这个苹果,因为它是由上一颗苹果树的种子生根,生长,接受养料,由水果商进购,搬运,……,直到你看到这个苹果,拿在手上。让我们想一想,上诉中任何一个因素如果断掉,都没有你拿在手中的这个苹果,而这些组成了结果的因素代表这个苹果吗?不代表,而且这些因素随时都在变化,故此苹果“空”,为“果”。而上诉的诸多因素作为一个“果”又由诸多“因”而生。“当生起灭,灭不待因”,这个世界就是由诸多“因”生成了无数的“果”,而“果”又作为“因”不断地循环往复地生成“果”,犹如螺旋一般缠绕而成。这个“性空”的思想在许多人看来上升到了哲学高度,遥不可及,其实不是。我们也不准备进行形而上学的探讨,但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对我们产生巨大启示。
佛经曰:“菩萨畏因不畏果,小人畏果不畏因。”就是说菩萨在面对一件事的时候会进行再思考:这个事物会有不好的发展吗?如果有,那我就要警惕了,因而产生敬畏之心,更正当下的行为。而小人面对一件事物,没有思考上的远见,直到“因”持续堆积,产生“恶果”,才在情感上感到畏惧和惊慌,可那个时候已经毫无用处了。而小人的“畏果不畏因”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拥有的拖延症。我们在平日里放纵自我,不管束自己,直到问题出现才加班加点地解决,可这样的短时高强度劳动不仅效果不好,又会作为“因”产生精神不佳,亚健康的“果”。
过度重视结果还会因为距离结果呈现的时间逼近产生心理上的压力。比如:准备了三年的高考,一定有不少学生在高考前几周压力山大,甚至睡不着觉,心里一直在想:我如果发挥失常了怎么办?如果我没复习好怎么办?而你高考能考多少分在卷子发下来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它存在于你这三年的点点滴滴:练习时攻克的难题,或是偷懒避开的题目,还有你18年综合素质锻炼的体现。在考前的压力只会影响我们发挥。
所以,从来就没有“结果”这一说,它的本质是“过程”,让我们把“结果”从我们的字典里删掉吧!你会变的更加自律,免于压力,思想更富有远见。做好“过程”,“结果”自然水到渠成,“畏因不畏果”,祝你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