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3天时间读完了野狐狸的《宋朝进行时》,如果让我说的话,这本书应当类属于路边上的评书摊子,语言风趣、接地气,讲到情深时,还得来两句煽情渲染气氛,章节交叠处也需整几句警世名言升华主旨。咱们读者呢,也就只求一乐呵,听听那些奇人异事,从日常生活的枷锁中暂时解脱出来,并不奢求高大上的专家解析,太深奥了,反而会失去其原有的烟火气。
评书式文字以其独有的优势,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口味,但是它的缺陷也日益彰显出来了。语言过于扁平化的结果,就是对于事件的理解水平以及知识的深层联络都极为有限。这就好比读玄幻小说,我经常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了,那是因为一部网络小说的篇幅实在是太长了,各种情感的堆积可以做到循序渐进,然后等待一个临界点,用一个事件来引爆,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回想所有的情节,但是我并不会因为情节的回溯或者感情的共鸣而深入探析到现象背后的机制运转。这主要是由于作者为了这份阅读的“爽度”,克制了许多深入探讨的冲动,只将客观信息的一部分披露出来,剩余的,往往相结合才能揭露这个事件的本质。当然,一本书的出版总是牵扯着许多因素,目标受众也会是重要的考量。
总之,我坚持“存在即是合理”,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收获,除了简单了解北宋初年的历史之外,还实实在在地让我被赵匡胤圈粉了!作为宋太祖,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人格魅力让人倾倒。我特别欣赏他的自制自省,他作为一个武将靠兵变上位,却不同于前面五代的君主急功近利,相对于领土的扩张,他更强调一种均衡,不迷恋武力,而是克制武力的滥用,杯酒之间,国家暴力机器的指挥杆就顺利交接到手,免却了一场兄弟反目的悲剧。同样的,他对待敌国也是如此,总是给予机会,背后掩去的是破城后的生灵涂炭。另外,他可以说是士大夫精神的奠基者,如果不是有他推崇文治,以及下令“誓不杀大臣言官,违者不祥”加持,或许像范仲淹这类气节刚正的士大夫就不会出现了。
除了被赵匡胤圈粉外,这本书还有一个值得探究的点,就是作者书中收录了几个重大事件,并且还把他们的场景给还原了,比如说“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稍微敲打了一下将领,他们便争先恐后表忠诚,然后赵匡胤说了一句很艺术的话,“汝虽不欲为,其可得乎?”这句话的妙处在于它似乎本身带着一种空间感,让人瞬间回到了“陈桥兵变”的那个夜晚,惊起一身冷汗。此外,还有一个例子,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逼死了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在思考如何将皇位名正言顺地传给自己的后代时,与赵普进行了一次谈话,赵普的回答尤为精彩,“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一方面否定了“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同时另一方面又将错误归咎到了赵匡胤的身上,这番心思缜密不得不让人叫绝。
书评到此为止,做个简单总结吧:本书语言风趣幽默,适合当作评书对待,但如果想要探究宋朝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知识,那还是建议移步更专业的书籍。一句话,适合普及历史,而非探讨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