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晚上,同事4个一起出差返京,还早没有睡意,提议看电影, 扒拉出之前小美女同事推荐的《看不见的客人》,我没想到的是,本来期待的完结后关于推理与反推理的讨论却演变成了生死话题。
那晚,一位同事说起来自己亲身经历的身边人的生死,沉重的气氛也勾起了我的回忆,一些自己不想回想的回忆。
我们国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含蓄内敛,生死是我们每个人都在 逃避、不想谈论的话题,但这又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话题。在我的家乡,亲人去世了,有白事,就像电影《百鸟朝凤》中的那样,会请唢呐、鼓手、二胡等等连续一天的送别,还有各种花圈以及家人的哭声。白事儿过去了,入土为安,过完头七,这就是过去的事情,从此不会再 谈论,即时你想谈,也不会有人跟你去聊。就好像人去了,他的一切也都随着埋进了土里。我一直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当天的吵闹很多时候就像是作秀,让人家看看我们家里 有多少人,把丧事办的多大,显示我们有多孝顺。不过风俗不可避免需要去做,我更希望的是能有一些时间去静静的陪着 直到入土,能够在去后还能时时回想,曾经一起的时光,这是去世的人曾经在世上走过的痕迹,更是对我们身边人的念想。
恰巧今天看到《用心骂人》的公众号有这样一段来信:“ 父亲生病了,女儿辞去工作陪在医院,结果一特无语的朋友跟她说,你在医院待着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回来上班呢”。听到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生气,往往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痛。很多得了绝症的病人,生命的最后时刻并不需要最好的医疗,而是在亲人的陪伴下走完最后一程,于是此生无憾,可以 含笑而去。古语云: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漂泊在 外的孩子,比如我,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的父母还健在,我打个电话开个视频给爸妈报个平安就好。其实不是的, 毕业一年,独自一人来到北京,每月的工资虽然月光好歹够温饱,不会亏待自己。但是在父母的眼里,这是不稳定的,我解释了很多很多次,拿了自己无数的例子来向父母证明我现在很满意很稳定。但是在妈妈心里,无论怎样都是不稳定。终于又一次谈话,我忍不住了, 连续追问为什么觉得我不稳定,妈妈过了十几秒说,因为你离家太远,不在身边,所以不稳定。那一刻自己第一次有想落泪的冲动有想立即订票回家抱一抱妈妈的冲动。也想起自己为什么现在不想找男朋友的原因,因为怕自己找个家太远的以后回家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