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行书影会共读的第5本书是被誉为日本的“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先生亲自撰写的自传。
去年8月,稻盛先生在90岁高龄与世长辞,但是他奋斗并践行一生的经营理念和人生哲学却万古长青。在昨天的开营导读中,杨帆老师分析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稻盛先生的自传的原因。的确,在古今中外的无数名人中,稻盛先生的人生哲学的确是能够被我们借鉴和践行的。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稻盛先生创立了两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并在78岁高龄临危受命,讲日本航空从破产的边缘救回并用2年的时间带领日航重新上市。
这样的成就随便一项都不是可以轻易做到的,而稻盛先生不仅做到了还做成了,不仅做成了,还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稻盛哲学,他的心法,他的六项精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践行的。
介绍稻盛先生经营和人生哲学的书读过、了解过,但是他本人写的传记还真没有阅读。天行书影会选择在年中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来共读这本书对于在职场和生活中打拼的我们来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正如杨帆老师在导读中说的,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思考,稻盛先生是怎样做到既做事又修心的。的确,我们很多把做事和修心是割裂开来的,殊不知,我们做的、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是修养身心的机会。
自传的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讲的是稻盛先生在踏入社会以前的生活和求学的经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很多人的人生起点比起稻盛先生来说可是好了太多了。稻盛先生的童年也不能用顺利来形容。如果说按照很多人“三岁看大”的逻辑来看,稻盛先生的这一手破牌,怎么也打不出“经营之圣”这样的王炸来。
然而,一个日后改变了很多人命运的人,就是在穷小子、病秧子、学渣等这样的标签之下成长了起来。
心理学中有一种疗法叫做“情绪ABC疗法”,认为情绪和行为不是由外在诱发事件决定的,而取决于我们的内在信念。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看来会得出一样的解释。同样的遭遇,发生在不同的人生身上,或是我们用不用的信念去理解和解释,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一点,在稻盛先生童年的那场大病上也有所体现。
我想大概是上天眷顾吧,在发烧到神志不清的时候,稻盛家的邻居向稻盛先生推荐了一本名为《生命的实相》的书,书中的一段文字“我们的内心有一块磁石,他可以将利剑、手枪、灾难、疾病、失业等等从周围吸引而至。”由此稻盛先生想到自己怎么会得病。我想这样的反思,这书中的提醒,也都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了种子,为他日后提出并践行“六项精进”提供了基础。比如,“要每天反省”、“积善行、思利他”、“忘却感性的烦恼”。
稻盛先生童年的这场大病也让我想到,在生病这样的低谷时刻,如果哀叹也无济于事,除了治疗、修养之外,读书、反思甚至创作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就是诞生在病榻之上。
《圣母像》,这座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美丽的雕塑,是米开朗基罗在患有疟疾和哮喘等多种疾病的情况下完成的。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在病床上写下的。
《失乐园》,是弥尔顿在失明后创作的史诗。
《小鹰翱翔时》,是萧伯纳在被诊断出得了结核病后,在瑞士养病期间创作的作品。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因车祸脚踝受伤,被迫长期待在家中时创作的。
无论是怎样的我们认为不好的事情来到我们面前,总有一些人哀叹命运之不公、自己之不幸。也总有一些人,不会坐以待毙,而是做点什么来对抗、来创造、来让命运扭转。
在生活困境面前,稻盛先生一家都没有屈服,想尽办法维持生活、改善生计。父母酿酒、生产纸袋、照顾生病的叔叔……这些也都是稻盛先生学习勤劳与爱的土壤。为家里的纸袋生意跑推销的经历也为他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求学经历也锻炼了他的心性。
“不知从何时开始,完美主义的萌芽已经在我的心里扎了根,鞭笞着我不断成长。我脑子不聪明,只能付出两倍于他人的努力。如果别人付出两倍的努力,我就得付出五倍的努力。”
六项精进中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一理念的种子大概也是那时种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