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见知行】,ID:jzhx365,欢迎关注。历阅识见,致知笃行。
据媒体报道,8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孟玮就近期猪肉价格问题予以回应。她表示,7月份以来,为应对生猪和猪肉价格过快下跌,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合计挂牌收储5万吨中央冻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稳定市场预期。这些政策措施,有效遏制了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的势头,生猪价格出现明显反弹。目前,价格较前期低点回升15%以上,猪粮比价也在短暂跌破5:1之后迅速回升,8月9日至15日已回升至5.71:1。虽然前期生猪价格下降对养殖利润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国内生猪产能总体恢复势头良好。据监测,截至7月底,全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31.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24.5%,已经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消费趋旺,生猪养殖利润可能逐步回升,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养殖场和养殖户的积极性。
猪肉为什么这么重要?
为什么每一波猪肉价格的波动会引发社会民众极大的关注呢?
猪,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肉食,是国人肉食蛋白摄入的主要来源。
中国是猪肉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为851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405万吨,牛肉644万吨,羊肉475万吨,禽肉1994万吨。
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猪肉消费总量为11058.8万吨。其中中国就占了一半,为5493.5万吨。
在人均猪肉消费量中,2017年,中国人均消费量约39.5公斤,占所有肉类消费的66%。其次为禽类(鸡鸭)21%、牛肉8%、羊肉5%。
在“消费价格指数(CPI)”这一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数据中,猪肉的比重长期处于高位。最高时曾达到10%。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日常消费中食品消费的比例降低,猪肉在CPI中的权重也在不断下降,到2019年6月,其权重已经下降到2.13%。但是由于其对国民生活的重要性,猪肉价格备受重视。
在生猪生产过程中,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百分之六七十,而饲料中又以玉米、豆粕等为主。经济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猪粮比”,以玉米价格为基准,一般认为,猪肉价格和玉米价格为6.0:1时,生猪养殖处于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但两者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不正常。
猪周期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是指由于生猪供需不平衡引起的猪价周期性变动。即,当生猪供给不足时,猪价上涨,刺激养殖规模扩大,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市场供给过剩,导致猪价下跌,进而养殖规模缩减,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使得生猪市场再次出现供给不足,猪价再次上涨……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周期性变化。
合理范围内的猪价波动有利于产业的优胜劣汰,但价格过低不利于生猪生产的稳定,价格过高不利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猪肉价格既关系民生,也关系农民增收。同时,由于猪肉价格在CPI计算中占有较大权重,直接影响着CPI涨跌,“猪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以猪肉价格来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们已经经历了六个猪周期,本世纪中就有五个:2000年1月-2003年7月,共42个月;2003年7月到2006年6月,共35个月;2006年6月-2010年7月,共49个月;2010年7月到2015年3月,共56个月;2015年3月至今。
如何熨平本轮“猪周期”?
为促进保供稳价,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6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建立预警及时、措施精准、响应高效的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用5年至10年时间,基本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市场周期性波动得到有效缓解,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
针对生猪产能严重下滑的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连续3年把恢复生猪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
目前,生猪生产已完全恢复,《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确立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据国家统计局统计,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4564万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102.1%。上半年猪肉产量2715万吨,同比增长35.9%。7月份最后一周,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为每公斤25.93元,比本轮“猪周期”最高价低33.71元。
近期,猪肉价格回落较快,生猪养殖出现亏损,养殖场(户)发展生产积极性受挫。为此,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合计挂牌收储5万吨中央冻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稳定市场预期。
内容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文化研究院、人民资讯、百度百科、相关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