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这是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痴想,观山水,即观自身。
动画《山水情》是1988年的作品,从视觉效果,到配乐,再到整部动画的内核,都是彻底的中国的风格。
小女孩吹笛是自在随性天真活泼,而琴师以琴和之,是伯乐见千里驹。音乐一向推崇自然,以矫情刻意为下等,以情感动人为上等,小女孩的技艺未必上佳,但是她生活在山野之中,一举一动,声发自然。这是道家的意趣。
其实单从两人的不同身份,就可以引申出很多的联想,女孩是渔家子,渔家子,以现代的语境看,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指意,但是回归古代的语境,渔樵耕读,这是文人的话,是归隐者的理想生活状态,而琴师,琴,也是文人的把玩之物,很著名的一个弹琴的文人,嵇康,嵇康有一首曲子,天下皆知,《广陵散》。
琴师为什么渡河,不知道,他要去往何方,不知道,女孩问过吗,没有。这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君子之交淡如水,萍水相逢如故人。
唐代的传奇里常有这样的故事,某某人,于某某地,遇美,晤寐思之,终不得遇,很怅然,不像清代以后演绎至恶俗的境地,花妖狐鬼都被框死在人类的伦理道德里。
这部动画的风格就是清淡,飘逸。这部动画片和中国的文化特质是一致的,它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的怅惘,和《诗经》同源。我不确定它是不是一种预兆,但它确实成了绝响。很多年以后的今天,它依然是一座孤独的丰碑。
现在很多的动画导演都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水墨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来源,引发过热烈讨论的《大鱼海棠》、《大圣归来》,都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描摹而得到了广泛的赞赏,但那种飘逸的意境,很难再有了。这和整个社会的境况大有关联。
毛笔,墨水,宣纸,砚,这些各自都能牵扯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的传统文化符号,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很久了。
慢慢走啊,欣赏!很难慢下来了,身在狂奔的列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