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推荐的第一本书《荒原狼》,是一部一直很想评又完全不知道怎么评论的作品,就是想说,但是又无从谈起。而且很难让没有读过的朋友只通过评论产生画面感或者共鸣。
这算是一部纯粹形而上的思维故事,代表两派性格的哈利和荒原狼在主角的脑海里游戏。形而上多严重?严重到会使人觉得整本书都是主角在幻想,或者可能仅仅是他的一场梦。加上环境无常的切换,场景的寓意,又给本作注入了些许玄幻色彩。
不过也这也恰是本书的闪光之处和一部分价值所在,我会惊叹于一个人竟然可以单纯地只和自己的思维玩耍就能很愉悦。
1 对布尔乔亚的讽刺
The mistaken and unhappy notion that a man is an enduring unity is known to you. It is also known to you that man consists of a multitude of souls, of numerous selves. The separation of the unity of the personality into these numerous pieces passes for madness. Science has invented the name schizomania for it. Science is in this so far right as no multiplicity may be dealt with unless there be a series, a certain order and grouping. It is wrong insofar as it holds that one only and binding and lifelong order is possible for the multiplicity of subordinate selves. This error of science has many unpleasant consequences, and the single advantage of simplifying the work of the state-appointed pastors and masters and saving them the labors of original thought.
文中此处的布尔乔亚,当下可能译作中产阶级比较合适。然后说说为什么哈利认为中产只是折中的产物。我们先明确一点,就是任何单独地离散地给一个人群贴标签,是很懒惰且不准确的做法。生活态度和状态的变化以及差异,是连续不可分割的。
比如文中提到对应相反应的极端状态,虔诚vs.享乐。一个人不是要么就虔诚要么就享乐的,在这两者之间可以有无数个程度的区别。当然这样的成对的概念还有很多,诚实与狡猾,懒惰与勤奋,等。然后,中产更趋向于在所有这些对立的极端当中,选择相对折中的态度。而由于中产的折中态度,他们就过不上那种很极端并且有张力的生活,就是文中所谓的"intensity"。
稍微回想一下我们父母或比他们再早一些年代的人,相对是更有张力的。非黑即白的概念和态度要比我们多。这样的话,他们的生活虽然比当代中年人可能少了一些理性,少了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和思想上的舒适,但可能从内心来说,他们是比我们更有激情,活得更过瘾的一代人。当然这里也只是但从个人或者群体的感受角度来说,如果牵扯到社会大环境的话题,很可能一篇论文都不够写。
2 精神还是肉体?赫敏,玛利亚,玛丽
You are willing to die, you coward, but not to live. The devil, but you shall live! It would serve you right if you were condemned to the severest of penalties." "Oh, and what would that be?" "We might, for example, restore this girl to life again and marry you to her." "No, I should not be ready for that. It would bring unhappiness." "As if there were not enough unhappiness in all you have designed already!
本文几乎没有情节可言,哈利和赫敏以及玛丽亚的交流和纠缠是主要的一条故事线了。赫敏是精神好伴侣,玛丽亚能带来美妙的感官享受。巧的是游戏《寂静岭2》中男主詹姆斯·桑德兰想与其走肾的女人也叫玛丽亚。所以是否男人都有一个在别处的女人的渴望?像是大学时读过一个,好像是叫金山的作家对于男人挣扎和纠结的概括:
男人是一只风筝,年轻时追逐梦想,不顾一切奋力向上飞,直到精疲力竭地挣断了一直牵着他的那条逻辑引线。看似终获自由,却只能飘落大地…
而女人从不追逐,她们就是大地本身,是怀抱,是故乡…
3 讨论自杀
There is much to be said for contentment and painlessness, for these bearable and submissive days, on which neither pain nor pleasure is audible, but pass by whispering and on tip-toe. But the worst of it is that it is just this contentment that I cannot endure.
作者关于自杀有四五段的篇幅,几乎全是主观论述,网上针对这部分的评论比较少,多数是直接作为观点引用了。但是读过之后我不免会好奇大家对这部分的理解。
简单说下我的看法,大多数人都有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或希望,这会给我们带来奋斗的激情和动力,虽然细想起来在梦想达成或者憧憬实现的那一瞬反而会感到些许的失落。那么可能在哈利的生活中,他感受这种失落的能力比常人更深刻,以至于那些平凡的希望都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也无法带来正常生活下去的动力。
精神上没有满足,慰藉甚至只是一些新鲜的想法,而生活的其他部分和物质的舒适都没有什么意义,这种对精神内容空虚所产生的忧虑和缺少安全感,甚至能冲淡和大小生活中实际的痛苦。也就是说正常人的正常的开心和痛苦的情绪,都能被忽视了,因为这能超越情绪本身。所以只有死亡是哈利从未有过的探索和尝试,想要不断接近却无法企及的东西。
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语言,他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中
对于自己,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畏惧黑暗,却用身体挡住了,那唯一的灯。我的影子是我的情人,心是仇敌。
——北岛《无题》
而讨论到这部分就不由地联想到《局外人》。如果把哈利和莫尔索的性格叠放在一起,交集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孤独和逃避了吧。不同的是莫尔索更多是一种无意识逃避造成的冷漠,而哈利则是要抛下现实,一切回归纯粹的精神。因为对于哈利来说,精神上的东西是丰富而抽象的,即使不容易描述也总是清澈甚至有迹可寻,而现实的生活,要处理的关系太过于复杂,需要妥协很多本性并艰难寻找生存下去的狭缝,对他来说几乎是一道无解的题目。
4 关于版本
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第一个到手的中文版太差了,差到我始终都没弄清楚是哪个版本,它既没有翻出味道也夹杂了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于是刷了一个英文译本断断续续读的,很难一气呵成看完,但还是很令人赞叹和感慨。有能力德文的同学不要犹豫,直接原版。
写了这些之后,还是不知道如何向别人推荐本书。总之是思想性远大于故事性的作品,指望读到精彩和过瘾的朋友们别太失望。
【文/道道一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