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新一期的《奇葩大会》,高晓松的一段关于一以贯之的理念对我的触动很大。
引出这个概念,他主要是为了解释自己当年求学和家里之间的一段矛盾处理。当年的时候,家里人希望他读清华,可报志愿的时候他违背了家里人的意愿,报送了浙大,然后这件事情被家人知道了,家里人就和他谈话:
你可以选择去读浙大,我们没有意见,但这要是你自己做好的决定,那你就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做,不过既然你选择独立,那么大学的学费,生活费,麻烦你自己赚。
如果你选择读清华大学,那我们就一直供你,哪怕你读到博士我们也会一直供你到读完博士。
这个决定权我们给你,但你不能什么都想要。如果你想要效仿西方,想要自己的主动权,我们给你,也尊重你,但接下来的岁月也麻烦你用西方的思维要求你自己,自己读书,自己打工,自己养活自己。而如果你想要享受东方的温暖,想要得到家人的照顾,那么在某些方面你就必须妥协。但你不能想要自由的时候,效仿西方,想要钱了,就效仿东方。
选择一个理念,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这才是处世之道。
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一个观点的时候,突然就被打中了。以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没有办法辩解的事情,在这个时候突然就找到了一个依托。
想过怎么样表达,从什么样的视角出发,最后落脚在对内和对外。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无非是,我们对外界的态度和外界对我们的态度。
我们的性格,对生活的理念大部分来自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呆的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对我们影响最深的地方。圈子的大小决定我们世界格局的大小的理论便来自于此。现在的社会给了我们更多和世界接触的机会,我们的理念来自四面八方,各个国家。但因为种族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信仰的不同,所以必然有相互冲撞的地方。而人又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生物,趋利避害已经成为了本能。
所以现在的我们比从前的我们更加的矛盾。对这个世界的欲望也更加的高。
我们总是容易在利己的事情上格外的热衷,用数套标准对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要求。不管是在处理任何的关系的时候,我们总是容易用对自己最有利的标准来要求他人。想得到的很多,想享受的很多,但轮到自己的时候,却总是习惯换上一套标准。
这大概就是我们时常不快乐的原因。
常常迷失来自于这个世界对我们同样是数套标准的要求,这个社会的所有关系也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们需要我们什么模样的时候,就会给我们一套理论,等到他们不需要我们的时候,就会给我们另外的一套理论。所以我们常常一会东一会西,到最后丢失自己。
我们吸收了太多的理论在自己的脑子里,于是在不同的时间段,我们会选择用不同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言行生活,这也是我们生活常常会发生自相矛盾的原因。
前一阵流行起来的断舍离,我想理念也多多少少受到了这个的影响,那么多的东西摆在那里,我们知道他们都是好的,在某个时候也都会是有用的,但什么时候用,不知道,于是累积、累积,再累积,到最后就把自己局限了起来。
我想关于我们脑海中的理念,也可以适当的采取断舍离的方法,用一个理念,身心合一的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生活。可能生活中那些时常困惑的事情,会有一个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