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沉浸者&掌控者”系列文章中的第1篇)
新年伊始,各种自媒体里关于“时间管理”、“拖延症”、“精力/能量管理”、“效率”的文章铺天盖地。相信很多有志之士已经看得热血沸腾,摩拳擦掌开始一步步遵循其中的实践步骤,信心满满地要在2017年里搞定2016年那些原定在2015年完成的2014年里尚未达成的2013年的目标了吧?
可是且慢。再回头细品那些文章,然后想想每年你收藏的阅读的记得或不记得的那些文字,怎么道理好像都似曾相识-- 5年前就认认真真阅读过的那本《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为什么还是没能把你变成高效能人士呢?3年前就让你拍案叫好的那本《吃掉那只青蛙》,为什么践行起来还是那么困难呢?过去1年一直试图坚持的“番茄工作法”,为什么最后总是一不小心变成工作25分钟休息半小时呢?
方法都是毋庸置疑的好方法;同样的,也正因为是“方法”,所以有着“因人而异”的特性。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有时候问题并不出在道理或者你自己身上,而是道理(方法)和你本人性格特质的匹配程度上。那么,在时间管理或者说“提高效率”这个范畴内,我们要怎样筛选对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性格特质做些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坚持践行呢?在“沉浸者&掌控者”系列文章里,我们将一起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让我们先从了解两个“新”概念开始–沉浸者(Perceiver)和掌控者(Judger)
概念介绍
新加了引号,是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们不算是生造的新词,而是衍生自大名鼎鼎的MBTI性格测试模型中的一组性格形态。然而,鉴于本文只是借用了MBTI的分类,重点在于从一个新的维度来阐述结合自身这两类性格形态的特点去筛选方法锻炼执行力,因此,我不得不编造出两个新的名词,以便将文中想强调的概念从厚重的心理学理论背景中暂时抽取出来,从而更加简明有针对性。
关于MBTI大家可自行网上搜索,这里不再赘述。总之,经过了长达7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MBTI已经成为了当今全球最为著名和权威,也是在日常实践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性格测试与人才甄别工具之一。
在MBTI模型中,有一组衡量一个人处世态度及生活模式的性格形态,被称之为知觉(Perceiving)和判断(Judging)。简单而言,知觉型的人,倾向于自然发生及弹性的生活,对任何意见都抱开放态度,擅长调整自身以适应外部环境;而判断型的人,倾向于井然有序及有组织的生活,而且喜欢安顿一切事物,擅长调整外部环境以适应自身需求。
你可以从网上以及很多心理学期刊中找到对这两种类型的人的深入探讨,然而在这里,我们要从一个被很多文献忽略的维度–时间–来分析探讨这两种性格对于你的计划执行力,或者对于你屡犯不止的拖延症,有什么影响。
为了更方便理解,我们将知觉型的人称为沉浸者,判断型的人称为掌控者。这么翻译是因为,这两者对“时间”和“完成计划”的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感知,进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我们姑且统称为性格特质。
性格特征
我们先来说说沉浸者。他们是很享受“花时间”这件事的,因为在他们眼中,时间是一段绵延不绝、充满未知的奇妙旅程。他们徜徉其中,任由时间的长河带领着他们领略沿途风光,就好像沉浸在没有时间标识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他们是没有时间观念的,迟到对他们而言是很正常的事,“不就晚了15分钟嘛,无所谓”;他们的计划是没有一个绝对截止期限的,除非是客观外部要求且会带来巨大损失或负面影响的。他们最常说的话之一就是“没关系,慢慢来”。
他们做事情享受过程,并不强求有结果,甚至,无意识地在避免结果的到来。是否“完成”一件事对他们而言无所谓,有“在做”就是成就。他们喜欢开启多任务同时进行的模式,比如,收拾房间收拾一半翻到一本好看的书就入迷地看起来;比如一本书看到一半被另一本书吸引,看没几章又翻开新的一本书,然后几本书轮着看。因此,当有任务和计划正在进行时,沉浸者们觉得状态很好,但要打断某个状态结束一件事情,如时间到要切断一段对话或者面临多个选项必须做一个决定,对他们而言是很难受的,因为意味着享受之旅的结束(这也是很多沉浸者为什么显得优柔寡断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眼前展开诸多可能性的画面很美很享受,所以一直在拖延以避免最终决策--那个结束其他可能性的一刻--的到来)。
与沉浸者相反,掌控者眼里的时间如精密的刻度尺一般分段标识,清清楚楚。我们做咨询时曾经遇到一个很典型的掌控者,有3本行事历,对自己时间的规划精确到秒。是的,掌控者一般手头都有至少一本行事历(或者使用相应功能的App),以方便自己安排日程。说到行事历,其实沉浸者也会使用行事历,但有意思的是,沉浸者往往是事后再记录之前完成的任务,甚至写成了一天过后的心情日记。若是事先安排好的任务,到时候未完成,沉浸者也会跟自己说,没关系,就顺延一下嘛,反正没差多少时间,计划是人定的,何必那么严格。他们并不会因为行事历上规定好了时间段,就严格把任务控制在该时间段内执行。而掌控者就不同。他们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会事先安排好一天或者一段时间内要完成的任务,并严格根据计划安排好的时间段来开始和结束任务。他们无法忍受无组织无计划的生活。迟到或者有突发事件扰乱原计划对他们而言是种折磨。
他们做事需要结果,需要将一件事完成才能让他们松一口气。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必须完成一件事才会着手下一件,比如必须看完一本书才会去看下一本;做一件事必须做完再去做下一件。哪怕开启了多任务模式,也必须要尽快一件件完成,否则那些待办事项会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那样,悬在头顶让他坐立不安。
举个例子,假如行事历上写好9-10点开会,若到了10点钟与会双方依然相谈甚欢,沉浸者会很享受这个氛围,任由谈话继续下去,并顺延后续安排(除非后面安排了非做不可的客观上紧急重要的事件);而掌控者一般会找机会在临近10点时告知对方自己后面另有安排,并设法在设定好的时间内结束会议(除非此会议是为了达成某个结果/完成某项任务,而到了设定时间该结果尚未达成,且顺延一小段时间后有望达成,那掌控者也许会为了达成结果而顺延时间并在此期间竭力促成结果的达成)。
本质上看,沉浸者沉浸于时间(因事件变化而修改计划),掌控者掌控着时间(为完成计划而调整事件)。沉浸者是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掌控者是改变外部环境来满足自己需要。
行为模式
沉浸者与掌控者的不同本质,与其说是生活习惯,倒不如说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人的行为模式。
在下一篇文章里,我们将进一步解读这两类人群的不同行为模式。充分理解这两种行为模式的差异,可以很好地帮助那些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并期望达到掌控者的效率的沉浸者,更好地选择和判断一种时间管理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或者,可以做哪些调整来顺应自己的特质,以便自己更好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