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说,过去的阅读是看书,现在的阅读是刷屏。的确,时间碎片化,促生了这个时代的特有产物——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消解了知识的系统性,使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越来越低下。知识焦虑症成了这个时代很多人的通病,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
其实,我们焦虑的,不是那些海量的资讯让我们发疯,而是我们害怕自己得到的资讯还不够多。
著名的科技作者Clay Shirky(著有《众包时代》、《未来是湿的》、《认知盈余》等书)曾针对“信息爆炸”这一现象做出一个极有洞察力的论断:“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是过滤失败。”
我们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解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也适用于读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拿来的技能就是“过滤”的高效能阅读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总结出适用于自己的方法,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至于碎片化阅读,既然是时代的产物,与其对抗它,不如拥抱它。在顺应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我们所用。
今天分享的《高效能阅读》一书,就介绍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地理解一段文字的内容,精准地把握一本书的精髓,获取高质量的信息,进而又能快速输出自己的见解的各种方法。
本书的原版是2008年出版的,当时为商务人士量身定做的。这次改版扩大了阅读的对象,根据读书的不同阶段改变了目录结构,以满足各类水平读者的需求。
这本新版《高效能阅读》可以说是作者阅读了百余册阅读方法书籍,结合自身阅读体验的实证之作。书中介绍了89条作者亲测有效的读书技巧,小到读书辅助工具的选择,大到个人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帮助读者从整体上提升阅读效能。
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曾与其他作者合著关于职场规划的《“职业未来地图”的画法》,以及关于发掘创意的《整理的艺术3》、《读书技巧》等书。
2
为什么不少人读了许多书,还是没有明显的进步?
读书本是好事,一味盲目地死读书,并不能让你的人生发生本质的改变。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我们讲究读书效率没错,一年多读几本书,但是高效能的读书更加重要。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能阅读呢?
组织理论权威艾柯夫曾用金字塔结构图描述我们所接触的信息世界的真相:底层面积最大的部分代表“资料”;往塔尖部分,面积越来越小的部分依次是“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如下图)
每天我们接触到的内容大都是金字塔底部的“资料”或者“信息”,是原始材料,并不产生新信息,只有少数内容方可称之为“知识”;大多数被称之为“知识”的部分,其实并非真的知识,更不是智慧。
高效能阅读,抓取的内容就是能通向金字塔顶端的内容。
学习了本书的精髓,我结合自己十年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及几十年的自己阅读经验,整理出有效阅读五步曲,和大家分享。
1、需求式阅读,转变读书体质
很多人对读书有畏难情绪,往往是因为进入了这样的误区,认为要读书就是要逐字逐句,原原本本一字不漏阅读,才算读完一本书。
事实上,读者拥有自由读书的权利,这种权利也包括不读的权利。放松心情,摆脱束缚,这是进行高效能阅读的心理基础。
根据你的需要来读书,有需要才会有动力。不管是为了应试,还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还是解决生活中的困扰,你读书一定要有自己内在的目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内在驱动力,读书就变成一种主动行为。如果再掌握一些读书的技巧,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
书中作者也认为,实现可持续的快乐读书的技巧就是激发读书的动力。愉快的读书生活是“求知兴奋*环境设定*实体书店的刺激”的三位一体,刺激读书欲望就是实现持续读书的秘诀。书中介绍了一些日常技巧,让不善读书的人在无意识中变成“读书体质”。
2、目的式阅读,灵活运用方法
准备开始读书的时候,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我想要从这些书里获得哪些内容?
阅读方法应服务于阅读目的。不同目的,不同类目的书, 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速读、泛读、精读、跳读等方法众多,可以结合实际灵活使用。
针对碎片化阅读,这里给大家分享作者原尻淳一自创的速读法。他认为,速读的关键完全在于快速进行“关键词的发掘”和“假说验证型读书”。
首先,进行目录阅读就是仔细阅读目录选定自己该看的章节。寻找关键字预判自己应该着重,阅读哪一部分?
我的经验是,关注段落中的“路标词”。
比如总结性词语:“总之”、“综上所述”、“所以”、“因此”、“这样看来”……一般这些词语后面的内容就是关键点。
比如转折性词语:“然而”、“但是”、“可是”,重点内容往往出现在转折词后面。
其次,然后根据目录对特定章节进行跳读。在快速翻看的过程中,在必须读的位置上,贴上便利贴,作为标记,便于之后仔细阅读。
第三步,仔细阅读做标记部分的上下文。把自己所想象的假设与正文内容对照找出差异。如果有新的假设和创意,可以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些内容将是实现自己原创产出的重要信息。
总结一下,就是读者要事先对关键词有所意识,快速将正文中与关键词有关的部分潜入意识,然后快速、多次阅读关键词附近的内容,以及获得新的视角和创意。
3、类比式读书,加快知识理解
什么是类比读书法?
具体地说,就是涉猎本专业领域外的知识,从中挖掘新价值,从而发现蕴于“本专业新萌芽”的方法。
书中介绍了两种阅读方法: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
先说水平型阅读。就是在水平方向上阅读所有专业领域的书籍,无一遗漏地掌握所有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实践应用。这是追求知识的广度。
再说,垂直型阅读。就是在垂直方向上深化特定领域的读书,进一步理解能够应用于行业的专业知识本质。这是追求知识的深度。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把垂直型阅读的书籍比喻成一个人思考的主场。
作者原尻淳一从事的是市场营销领域的工作,他本人非常注重垂直化的读书。平时阅读大量专业化的书籍,比如,市场营销战略论文、市场营销管理论、品牌管理论、价格战略论、客户管理论、媒体论、广告论等 。
知识的有趣之处,便在于从意外的范畴,重新发现这种截然不同领域的结构。通过读这些书,不断积累实践,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思考的主场,触类旁通,从而激发了更多的创意。
水平型阅读和垂直型阅读相结合,可以让知识更立体化。但是,相对而言,作者更推崇垂直型阅读。
书中分享了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曾公开的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就是“70:20:10模式”。据该黄金比例,谷歌将70%的资金和时间用于充实现有服务,20%用于充实现有服务的周边服务,10%投资于全新的未知领域。
作者说,要把这个基准也引入到读书当中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意识地对现有所属部门的业务书籍(垂直型阅读 )投资70%,对支持现有业务和可能成为新业务的其他领域的参考文献,投资20%,余下10%分给完全未知的书籍。
4、解剖式读书,以备输出所用
面对海量的信息,解剖读书术,就是“为产出而投入”的读书法。
作者把解剖的信息分为菜谱信息、食材信息和装盘信息。
所谓菜谱信息就是,各种企划书。可以从中提炼有益于未来的经验智慧。
食材信息,就是有新鲜度的,不是那种在媒体上已经发表的信息。而是在现场亲眼确认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手信息。
装盘信息指的是设计。杂志上有大量的图片和照片,是产生创意的绝佳素材。
众所周知,达•芬奇写了40年的手稿,据说现存手稿5000页只是手稿的三分之一。他为了准确表现人类而解剖人体,留下了严谨缜密的素描和笔记。在手稿中,还记载了数学、几何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土木工程学、军事技术、教会建筑、鸟的飞翔机制、光学、水力学、地理学等所有的分析和创意。
达•芬奇的手稿,就是正确“投入”,创造杰出的典范。这种吸取并积蓄并成为产出有用信息的技术,已超越了单纯的读书。
3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只是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
所有的阅读都应该是一个可以扩散的点,就像一滴墨水滴在宣纸上,慢慢晕开,又变成了一幅画。
到那时,阅读便成为一种再创造,而你就是伟大的艺术家。
因为阅读,你的世界发生了向好的改变,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