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飞
小鲜肉谈“德艺双馨”不应仅仅是一种政治正确,更应是一种艺人自律与一次道德宣誓。毕竟“娱乐圈”的真实面目,不应该只是声色犬马,浮躁物质,它还归属于两个特殊的圈层,那就是文艺和文化。当喧嚣热闹的影视娱乐界成了大染缸,也就是时候搬出“德艺双馨”的紧箍咒了。
两会结束了,北京的雾霾也回来得似乎恰到好处。
今年两会,除了近两年一直火爆的“IP热”与抄袭乱象、票房数据造假等议题,吐槽年轻当红艺人成为委员们的发声重点。从小鲜肉们的天价片酬,到青年演员如何做人、如何从艺问题,两会委员们似乎都能抱怨上两句。业界和群众们过往对于年轻当红艺人的种种不满,在今年两会上,形成一波舆论高潮,“小鲜肉”,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这一切,并非没有直接导火索。今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作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首次把“德艺双馨”写入法律,要求从业人员加强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这一条文,无疑让整个文艺娱乐圈为之一震。
似乎闻到了某种政策风向,从3月6日起,央视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推出了两会特别策划《身为偶像,我们愿有德有艺》系列节目,独家对话王俊凯、杨洋、杨紫、关晓彤、李易峰、李治廷、张天爱、张一山、吴亦凡、马思纯等十余位当红年轻艺人,小鲜肉、小仙女们在电视荧屏谈起自己的德艺观。
1、当小鲜肉挂上“德艺双馨”的牌坊
让年轻当红的小鲜肉们坐在摄像机面前,郑重地谈论“德艺双馨”这个看起来古板老气的词语,看到这一幕,笔者内心竟有一种莫名的滑稽感,总觉得是哪里错位了。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德艺双馨”似乎是专属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们”的。在文艺界,“德艺双馨”无疑是块金字招牌,有了这块招牌,不仅能受到主流观众的青睐,也会收获官方的认可。
但在我们的固有意识里,小鲜肉们似乎怎么也跟“德艺双馨”搭不上关系,他们作为粉丝们的偶像和认同符号存在,坐拥庞大受众,跟市场更近,离光环更近。他们在动辄投资过亿的影视剧片场穿梭游走;在大小助理、保镖们的拥簇下,出席各种高级品牌发布会等大型活动。
他们神秘,有距离,给万众粉丝以无限想象。正因为如此,他们离“明星偶像”的标签更近,而“艺术家”这个标签,似乎离他们很远。或者换句话说,人家似乎也不需要,也不稀罕。毕竟,在唐国强被称为奶油小生的那个时代,他也不愿意被称作“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吧。
但冷静下来后,我们有理由认为,作为中国文艺生态中的重要“营养元素”,“德艺双馨”当被作为一种规范艺人的道德和职业标准存在,它无疑具备合理性,也是具有现实需要的。在当前影视行业乱象频发,当红年轻演员们成为槽点进而走向污名的社会语境下,小鲜肉谈“德艺双馨”不应仅仅是一种政治正确,更应是一种艺人的自律与一次道德宣誓。
2、“98%鲜肉不敬业,这话我负责”
国内影视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注意力经济下,不少制片方把年轻当红艺人当作重要的吸睛法宝,小鲜肉小仙女们在各类屏幕上占尽极大曝光度,片酬也自是水涨船高。而部分年纪轻轻便一夜爆红的“小鲜肉”,也有些迷失自我,拿高价片酬却拍戏不认真、不敬业、耍大牌,引起圈内圈外多方不满。除了两会委员们的吐槽,此前,一篇由知名编剧宋方金撰写的《“卧底”横店的一线实录: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在网上迅速创下了“10W+”的阅读量,也再次刷新了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知底线。
宋方金扬言“98%鲜肉不敬业,这话我负责”,他在文章中指出,仗着俏脸和人气的“鲜肉”们,往往在一个剧组只给出15天的时间来拍摄,所使用的方法则是所谓的“表情包表演”,“表演各种角度,各种表情,需要四五个环境变化时,要不对着天拍,要不对着大树,要不对着面墙,把他的脸拍完,剩下的场景都由替身完成”,“剧组为了赶工,一般也会分成A、B、C等多组同时拍摄,就连普通配角也都有替身,演员在其他组时就让替身来演,有一场戏拍的是大全景,拍戏的三十多个人,全部是替身,没有一个是正身。”
文章不忘与老一辈艺人的言行对比:“连陈宝国这样的大咖都是全程在组,没有戏份时也在片场看别人演。所有的演员拍戏前和拍摄期间都是琢磨怎么演戏,演员之间、演员和导演之间都要互相交流,大家铆着劲儿把戏拍好。”文章提出,如今不光是“鲜肉”演员在组的时间极少,演员们之间也不多交流,没戏份时都外出接综艺、跑通告,“过去谁拍戏时离开剧组会让大家嗤之以鼻,如今谁留在剧组反而成了怪事。”
“替身”、“耍大牌”、“人肉提词”、“抠像演员”……“小鲜肉”这个被二次利用洗白的词语,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呈现出一种撕裂感。一方面,它是“金钱”与“光环”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它沦为了当前影视界浮躁功利的有力表征。
3、“德艺双馨”:小鲜肉的新面具or保鲜膜?
在当前的眼球经济下,带粉吸睛具有极大市场潜质的“小鲜肉”就像捂不住的一线城市的房子,即使各种“限购”,圈内圈外各种吐槽,但需求在那,有全国亿万受众在那捧着顶着,他的热度在可预见的范围内就掉不下来。
浮躁热闹的影视娱乐界成了一个大染缸,市场驱动就在那摆着:一部剧,没有一两个当红小鲜肉小仙女担当,你都不好意思去电视台、推介会上提案。而一部戏投资人民币1亿元,光是小鲜肉的片酬就占了六七成,剩下的钱得支付所有人员酬劳和制作费,这部剧的拍片质量那就自然没有保证。
市面上的“偶像产品”就那么多,谁也不愿意冒巨大风险,有巨大巨大自信去造就一个。于是,“抢人”成了一种常态,小鲜肉们不甘示弱连续串场子,每个戏每次通告都给出很少的时间,在仓促与忙碌中,他们的心都踏实不下来,怎么还有过多精力来琢磨和塑造人物形象?
在这样的影视工业环境下,让小鲜肉们做到“德艺双馨”,如同“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着实困难。市场的鞭子在那抽打,周围的环境在把他们同化。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不改善创作环境,让小鲜肉们空谈“德艺双馨”,更多是一种在政策驱动面前建构的一次美好想象而已。“德艺双馨”,很容易成为顺应当前传播环境下的一句口号或一张“面具”。
4、立“德艺双馨”flag,对小鲜肉是种监督
当前影视娱乐圈创作风气的败坏,不只出在当红偶像艺人,而是整个产业链的每一环都在失灵,这锅不应该完全给小鲜肉们。但艺人或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具有超越一般人的曝光度,这使得他们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成为一种社会符号。明星的言行不仅仅是代表着本人,也对社会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娱乐圈比较讲究市场规则,如果德艺双馨、“人品即戏品”这样的话语体系难以与市场对接的话,我们不妨就回到明星的公共价值和社会属性问题上去理解当红偶像重新拥抱“德艺双馨”这块金字招牌的合理性问题。
从长远利益看,流行总是短暂的,唯有经典和精品可以成为不朽,虽然“德艺双馨”并不能让所有的小鲜肉们“保鲜”,但作为社会符号的明星如果有所担当和追求的话,应当把“德艺双馨”当成一个有坚守的艺人的自律行为,也是一次职业道德宣誓。
毕竟“娱乐圈”的真实面目,不应该只是声色犬马,浮躁物质,它还归属于两个特殊的圈层,那就是文艺和文化。当喧嚣热闹的影视娱乐界成了大染缸,也是时候搬出“德艺双馨”的紧箍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