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毓秀松坚操,芳寺钟声及远方。
清涧渔翁俗尘少,山亭隐士利名忘。
甘棠晓读经和史,独石时耕禾与桑。
西岭晴云佳树霭,龟山夕照镜霞光。
——上甘棠八景·清·何应龙
720年,契丹侵犯营州,唐玄宗发关中兵救援,钦定周氏如锡、如镝兄弟挂印南征。737年,契丹平定。十几年过去,周氏兄弟皆年迈,而朝局未稳,战乱四起,二人决定让自己的子嗣避世离难。兄弟二人有儿子24个,因族内排行为“宏”,因此人称“二十四宏”。为了让周氏家族得以延续,繁荣昌盛,二十四子以宁远县大阳洞为中心,分脉到永明十一宏,宁远四宏,道县二宏,恭城二宏,富川一宏,长沙一宏,韶州二宏,回山东青州一宏。择地落籍永明的即有甘棠一地。发展至今,上甘棠村的周氏后裔已有450户,1700余人。
古上甘棠村有雌雄二水,于村前交汇、环绕。雄水即谢水,发源于都宠岭雄川源,源于高山雨水;雌水即沐水,源于石灰岩地下水。村前环绕清澈的谢沐河,村后有逶迤的屏峰翠峦,山环水抱,确是一方风水宝地。
若是站于高处俯瞰,会有更惊奇的发现。村庄依山之处,青瓦叠沓,是为“黑”;而河流环抱之处,田地片片,是为“白”。黑白镶嵌,合起来就如同一副完整的八卦图。
如同古代城镇一般,上甘棠村也有自己的护城河,也就是谢沐河。曾经谢沐河上有三桥,一为石拱桥,另外两座为吊桥。由于历史原因,两座吊桥现已拆除,只余一座三孔石拱桥,名为:步瀛桥。据介绍该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传说新桥举行踩桥仪式时,正值八仙云游至此便下凡踩桥,被铁拐李踩塌了半边桥,人们愁容满面。铁拐李却大笑道:只塌了半边是座好桥,以后桥上每落下一块大石头,村里就出一名七品以上的大官。此后桥上陆续落下101块大石头,上甘棠村果真出了101名七品以上大官。
村里的人说,如今桥上再也没有掉下过石头,村里也就再没出过人才。不知是桥影响了人,还是人太过信桥?
步瀛桥头,有一栋古老的阁楼——文昌阁。
听老一辈人说,多年前文昌阁是一个和尚庙,曾经龙生九子,一子便留在了太极村文昌阁里。这里原也是个出家人修炼之地,后战乱频起,僧人被逐,法器佛像熔炼成为武器,这处出世之地,再不复存。
如今文昌阁里墙壁上仍留有古时的神兽、仙人、妖魔彩绘,却被改用作了小学——上甘棠小学。半腐朽的木楼梯嘎吱作响,鬼神传闻满校飘散,还有墙上的彩绘佐证,不知在里面上学的小朋友到底是何感受。
上甘棠周氏共有十族人,每一族自主干道分支一条次干道至住房,在每一条次干道与主干道交叉处,建有各族的门楼,故有“九家门楼十家厅”。
根据各族门楼的建制和修筑精美程度,便可看出这族人中是否出过大官,是否也曾是个名门望户。
周氏上甘棠村,在鼎盛之时,也曾是个繁华之地。每到赶集之日,周边的村都会相聚来此地,交换日常所需物品。因此,在村内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如今商业街仍在,依旧行使着自己最原始的职能。
今天,学堂仍在,门楼仍在,古街仍在,只是繁华已逝,只余平静的古村生活。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
村西南有一天然石亭,名为月陂亭,古驿道穿亭而过。在月陂亭数十米长的石壁上,镌刻有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24方石刻。
其中,有颂扬家族风光时代的功德碑,有关心百姓生活的劝谕文,有文人触景生情而作之感怀诗,有赞颂上甘棠村风景的八景诗等等。
这些不仅是周氏家族在一千多年的时光里为自己家族镌刻下的家谱,也是古代乡村文化、民俗的重要记录。
上甘棠村,这个典型的受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古村落,就像是我国封建社会里最小社会单元的缩影。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生活圈。但在其中,仍然尊卑分明,官则居高楼,贫则居茅屋。因此耕读并重,希望以各种人为努力或信仰寄托,来让自己的子孙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不仅仅是出将入相,更是雕梁画栋,以示乡里。
的确,最能形象具体表现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的,莫过于中国建筑。
——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