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没有更新文章,说忙也只是借口,主要感觉自己又陷入了一种困境—无法输出的困境。大脑里有很多个主题,却无法深入进去,再铺展开来。
上周末回老家见了舅舅,说到了今年的一些改变,告诉他我加入了什么社群,报了哪些课程,订阅了多少专栏,等等。舅舅很是赞同,尤其对#写作打卡#这件事特别支持,他说:“作为一个作家,他有足够的功底、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情感,可以有感而发写出一本好的著作,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只能靠这种坚持,逼自己一把,等到变成你的习惯,到时候一定受益匪浅。”
舅舅的话给了我很大鼓励,这个月我也一直强迫自己坚持输出,期待着由量变到质变。
然而这两天似乎又卡壳了,读书笔记没有写完,书摘还在构思,其他课程的作业也没有完成。突然我就恐慌了,报了这么多课,加入这么多社群,每天还练习一小时英语口语,看到新的内容就想学,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可是到头来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大的进步。这种感觉不是多花了多少钱而产生经济损失所带来的懊恼,更多的是我希望成长希望获取知识,也为之付出,最终却毫无收获的那种焦虑感,侵蚀了整个身躯。
我关了灯,关了门,盘膝而坐,静静思考。
深知分析原因,方能走出黑暗。
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等于浪费时间
长久以来,对于知识都是来者不拒,全部接纳。今年参加社群之后,又逐渐发现自身很多薄弱的地方,希望快速弥补,于是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开始各种寻找,找资料、找课程、请教朋友,只要发现立即开始灌输,不问青红皂白。的确看了不少,可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不成体系不说,简直是杂七杂八。最后发现这种填鸭式的灌输,只会让自己越学越乱,浪费时间。
这几年知识付费的浪潮步步高涨,知识的价值变现也成为一种趋势,为知识付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请朋友帮忙审核合同,一定会发红包;朋友推荐好书或者给了好的方案建议,也会发红包感谢。看到好的绘画课程,第一时间付费,听了一节课发现不感兴趣,后面的课就放下了;看到朋友圈推荐数字能量的课程,感觉不错,立刻付费入群,到现在还没有听完;发现新的课程更新,继续付费……只要有知识输出的地方,就想去凑热闹。可是,到头来有哪些是真正听完的呢?
不吹捧的说,Susan 的课是今年唯一没有落下的一门课程,因为她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
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从以上的学习方法不难看出,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太大,从小被老师和家长不停灌输,也不问是否真的理解,导致现在的学习习惯还有过去的影子。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忽略阅读的重要性。小时候没有什么课外书,老师和家长也不允许看除了课本以外的任何书籍,在这样的教育下,慢慢变成了一个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除了课本的知识,再无其他任何新鲜血液。的确,考试成绩是不错,可除此之外,一无是处。
一个挚友,从小爱读“课外书”,十几岁时已经通读中国史,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几乎倒背如流,中西方哲学史也能侃侃而谈,从老庄到苏格拉底,每次的交流都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文盲,恨不得跪倒在他的“石榴裙”下。
近几日再见他时,我谈起了自己的焦虑。他说:“你是个好学生,我要是老师也很喜欢你,太听话了。”哎,听话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就是自己的不对了,竟然蠢到无法判断阅读的优势,真的是太无知了。
慢慢来,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年过三十,才开始重新重视阅读,说起来挺可笑的,也因此遭受过周围个别人的不屑与反对,他们觉得我在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经常说“做点什么不好,一把年纪还要学习。”
面对如此嘲讽,我反而多了许多动力,因为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意识到了自己薄弱的环节。根基不稳,再高的大厦也会坍塌,学习也是一样,底层知识架构扎实了,再往上走,才不会出现摇摇欲坠的情况。
知识的根基也是一点点累砌的,只要开始,慢慢积累,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再说下这个挚友,很感谢他,给我讲了很多故事,分析了我的现状,也推荐了一些书,让我明白从何开始,坚持阅读,厚积才能薄发,才能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