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读了张鸣先生的《历史与看客》以及《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张鸣从各类大小人物的奇闻轶事中入手,以诙谐生动的手笔描绘一个个小故事。
“皇帝、太后、丞相、军官、诗人、伶人、俘虏……笔笔勾勒冷漠看客;体制、法律、道德、把戏、交易、排场、奴性……篇篇道尽学者良心。”历史与现实看似遥远,实则在这一有始无终的历程中,一切都是一脉相承的。
“看客”这一心理被鲁迅先生揭露后,仿佛导致古老帝国江河日下的病根有了详细的说明书,可无人给出有效药方,大家都学会了去嘲弄、去谴责,结果最后还是当了“看客”,亦或是“看客”们的看客。
在《示众》中,人们对“热闹”极致追求,“新的热闹”是小说的主线。枯燥乏味的生活,大家都挤着看热闹,看似有了热闹才有改变;每一次热闹后,都重复一次吆喝声,暗示看热闹对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对于“热闹”,反应又是如此“冷漠”。这种潜藏在每一个人物细节中的对照,让我看到了出现在将死之人身上特有的麻木,这也是文中所有人的共性。而“胖孩子”、“小学生”以及襁褓中的“孩子”,预示看客们后继有人,不禁令我想起那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示众》这篇文章,虽情节简单,但语言巧妙,人物精细,像在讲真事。鲁迅先生把看客的“群像”在读者面前“示众”,是为了能有真正的改变,人人身在历史中,如何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