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我们小的时候,母亲不会笑,很少笑,表情有些僵硬,呆板。她苦着的脸是冷漠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也让我忧心忡忡的。
父亲和母亲老是吵架,尽管周围也有很多叔叔婶子会吵架会打骂,只是他们都是急风骤雨,之后都是一起下田干活,有的还能有说有笑。而父亲和母亲不同,他们吵了,可能就是拌嘴几句,父亲离家出走,母亲郁郁寡欢。
我到了初中,他们还时常吵闹。最开始,我的立场是帮着母亲,大喊大叫把父亲赶走,因为太害怕她鼻涕眼泪一把一把的了,更害怕她闷在房间里蒙头大睡。在家看到了,心绪不宁,烦乱。可在学校,完全没心思上课,各种可怕的结局在脑海中一次次翻过。直到自己横下心,告诉自己,最坏的不过是没有母亲。然后在涟涟泪水中挣脱出来,一放学飞奔回去。拼命想把一整天在学校里的新鲜事都告诉她,而这一整天,根本没有新鲜事,一丁点儿都没有!
母亲的性格,我不喜欢。我使劲地学习,不断提醒自己别走到她的路子上,在生活里,要掌握主动,要乐观积极,要反抗!
然而,她的影响是存在的,只是在学习阶段是被压抑了,也因为更多的亲密关系没有出现。
恋爱中,吵架次数很多。每次争吵,自己都振振有词,情绪激动,让自己占上风。事后发现,不过是自己无理取闹,这样归结起来并没有阻止一次又一次的争吵。
带给我有意识去改变的是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著作。《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的很多问题分析,都好像在说我小时候的故事,我看到很诧异,而我的确也走在了复制的路上,谢天谢地,我及时发现了,而我也愿意改变。
武志红老师的另外一本书中写道“每个人的生命是一个轮回,你势必会发现,“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姿势摔跤的历程。”我甚至认为,我还在父母的过错里摔跤。
了解到这一切,我不能不试着改变自己。我没有沉浸在对父母的抱怨中,他们犯过错,但时间不会停留,如今不论是因为年老力衰,还是终于和解,他们已然和睦相处了,而我正年轻,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又怎么能放弃回头是岸呢?
真正让我狠心改变并且基本完成改变的是我女儿的出生。
那一天,我印象特别深刻,特别清脆的一声啼哭,让疲惫的我努力地睁开了眼睛。助产医生抱过来让我亲了一下,并且提醒我不要迷糊,照看着自己的孩子,接着把她放到旁边的小床上。
小床离我很近。医生还在等待胎盘娩出,我虽然浑身无力,可是小家伙的出生让我激动。我伸出手,轻轻敲了几下小床沿,她就注意地听着。我笑了,朝她吐了吐舌头,她竟然也做了相同的动作。
天哪,叫我怎么去相信?!她向我吐舌头,多么美好!而我这才坚定不移地想把最美好的生活带给她,不遗余力。
之后的几个月里,越发感觉自己就是女儿的一面镜子。我笑着从楼下进来,她很快就能止住哭声,转而眉眼带笑。我笑,她就很轻松。我紧张,她就有些许担心。
我记得特别深刻,六个多月,她第一次发烧,半夜把她带到儿童医院,挂急诊的儿科排长队,我直接冲进医生办公室,要求他先看我的女儿。医生只是问了一下发烧多少度,持续多久了,我一回答完,医生让我继续排队。我气愤地理论了一番,还是被撵出去了。原本拿着玩具在把玩的小家伙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满眼是泪,我惊慌失措。还好老公抱住我,让我听医生的,不用太担心。我便和颜悦色地哄女儿,那般轻声细语后,她收住了眼泪,给她水,她就攒着劲儿吸,精神状态很好。
事后我反省,真的,作为一个病人家属,我给医生添麻烦了。作为妈妈,我的情绪深深影响到孩子了。
直到现在,我的孩子三岁了。她是个可爱的小姑娘,伶牙俐齿,爱吃爱笑,很懂事。左邻右舍惊奇于孩子的懂事,其实不过是因为她很安心。她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她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做的,她做错了事情可以大方承认,不必唯唯诺诺。
我也成了更好的自己,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活得更真实,更简单。
作为女儿,母亲哭了,我笑不出来。作为母亲,我会让孩子笑,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乐观向上,心底坦荡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