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交谈任何人都有理由运用得很好,不在于性格。在各行各业都有相似得性格的多样性,所以并不硬性存在,性格决定职业的谬论。只是有起跑线上的优势,每一个领域都有一定的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个方法与规律,而这与外界无关:与能力、智商等都没有关系。
许多时候,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思维与意识,多留意自己在一些事中的心理变化,这样的过程使自己能更多的认识自己,至少分清现实与主观臆想的差别。用事实控制自己的思维,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思维恐怖的是,想的时间越长,越会将并非事实的内容认为是真实发生的,而这反过来又会再次影响自己的行动,害怕也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每个人只把事实最为心情的依据,那么也就不会产生害怕的心理了。我们相信什么,世界就是什么。我们需要区分开:对于观察到的解释和真正观察到的。我们都会将观察到的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对之进行过滤,然后再进行记忆。而这循环过来,人们的价值观也因此各不相同。区分事实与思维内容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与世界的过程。
交流或聊天,是彼此交换各自信息的过程,然后各自收取处理后再交换的反复过程。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奔着一致认知去的。每个聊天,哪怕是简单的交流都是一种谈判,达到一致的协议结果。所以,聊天或交流是件需要团队协作的事。中心并不在于某一方,传统的授课与讲课方式从此角度的定义,也不能算是交流,老师在讲台教授知识,学生在台下听取,而学生是无法主动反馈理解的,即使有,也是极为有限的,并不能深入到一致认知的结果。新式的教育应该以一种真正意义上交流的方式教授,奔着师生一致认知的结果去。这样的授课,一方面课堂更为活跃,另一方面知识的深刻理解能有望在课堂上就得到解决。不过一个弊端是,课堂效率不能一致性的高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价值观基础,对听到的知识过滤也不尽相同,这样反复反馈的效率并不见得高效。尤其是学员众多时,老师会很累。交流式的教育,更适合小班教育。
一致认知结果,初始的认知中心是有区分的。像上面说的新式教育,老师的初始认知更具主动性。学生们的认知,会主动向老师的初始认知靠近。所以交流开始要有意识有个初判。与客户交流,我们卖客户产品,客户的需求就是具有主动地位的初始的认知,交流中,最为销售人员需要主动挖掘这样的相关信息,然后并使自己的认知主动靠拢顾客的需求认知。为了获得这样的信息,我们就需要学会倾听。销售员与客户交流,如果高谈阔论的是销售员,商品不一定能卖出去,因为我们可能因为缺少客户的需求信息,而并不能给顾客正确的商品。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书中所反复强调的:换位思考、真正在意对方呢,将对方放在心上呢?交流不应该是平等的吗?一方面与确实是与礼仪性的相互尊重,另一方面,如果从交流是团队协助的角度,确实交流应该平等。但是一个事实是,主动的认知并不公平而平等的在彼此,而是会偏向于某一方。所以,处于“弱势”的一方,为了获得更多认知以尽量高的效率获得主动性的认知,以尽快达到一致的结果,需要主动的换位思考,提前努力缩小认知的差距。换位思考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一致认知的可能性。
所以在上述的定义中,也没有任何要求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原有的个性。再者,我们越是煞费苦心的改变自己,越是努力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就越会感觉沮丧。因为从零开始总比修改原有来得困难,而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都擅长与处理好困难的事。
交流确实需要一定的技巧,学习技巧,一个有效的途径:观察外向的人如何交流,采纳那些适合自己的技巧。
开始见到一个人,我们需要准备一份开场白。用于交流的开场白,要服务于交流的目的。开场白,提前努力缩小认知的差距。要有关共同兴趣的点。每一句话都要尽量如此,也就是(除面试等特殊情况),如果与之无关,应弃之。再者,提问题尽量提开放性问题,这样能获取更多的交流信息。最好的结束时间是进展顺利的时候,因为此时彼此都意犹未尽,还想着改日继续。
有效交流行为关键词:
1:学会赞美他人。并非是恭维,一些积极向上的词语,让对方觉得你很尊重他。或者,对于对方,正面与负面共同存在,而只要正面就可以了。毕竟,关注对方的负面,对我们也并没有直接益处。
2:多一些理解。与对话者,尝试内心的共鸣。
3:多一些陈述性的总结。尤其适用于含故事性的交流中。
1.目的性:共同认知是交流的一般性目的,其他实质性的还有比如签合同等,向目的努力。
2.开场白:提前努力缩小认知的差距。
3.换位思考:不断努力缩小认知的差距。
4.开放性问题:为可缩小认知的差距提供更多可能。
5.促进交流和谐,保证交流的持续:赞美、理解、陈述性的总结。
信息交换过程要条理清晰,分点交流
调和剂:感同身受的(赞美鼓励+理解)+总结性的+开放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