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佳梅
三个月前,我读到了《精要主义》这本书,留给我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如果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你会做什么?
当然,这里说的是与工作、个人兴趣相关的事情。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也不太有勇气去剖析自己过去的大把时间分流到了何处的节点。
比如,我是否为了取悦别人而陪着聊自己不愿意聊的话题;我是否害怕自己在群体中被无情地孤立,生怕错过一次对我来说有些将就的聚会;我是否因为一个别人早已翻过去的误会迟迟不肯放下而耿耿于怀;我是否一味地委屈自己而参加了无数次几句话能说明白,非得搭上大把时间喋喋不休的会议;我是否带着恐慌去浅尝辄止地学习新东西只为了不掉队;我是否在微信朋友圈为了点赞而点赞,僵硬地去刷所谓的存在感……
一个人最大的恐慌就是,一天过去了,真正想做的事没有完成。
从而,日复一日地发出同样的感慨。
归根结底,其实自己的精力是有限的,各种有价值的APP,学习资源,深度好文,是永远学不完的。
这个时候,必须要作出取舍,就像书中说的一样:有时候,你不做什么恰恰和你做什么一样重要。
生活越简单,拥有时间的自由度越高,而不是整天疲惫不堪地应对各种繁杂。
曾经,我总觉得自己进步得太慢太慢,别人写作一年关注度就达到多少多少,于是各种干货,各种文字变现的标题,且不遗余力地去涉及各个领域,让你忐忑不安、诚惶诚恐,无法沉浸下来专注自己的事情。
甚至,也为别人的一句好言相劝,近而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后来,我想通了,我为什么要和别人比?我的生活现状和别人一样吗?我的起点以及努力程度能和别人试比高吗?我的领悟能力能像别人一样一点就通吗?我如何像别人一样周末去一线城市参加各种培训?我的孩子谁带,谁管?
读了一些时间管理方面书籍以后,我依然有些不知所措。
总觉得别人说的都是道理,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难度。
后来,真正把这个问题说的我心服口服的应该是李笑来老师,他在《把时间当朋友》中说过,你是无法管理时间的,真正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
我终于释然。
我要过属于自己的“精要主义”。
工作日,几乎时间都搭在别的孩子身上了,双休日,要搭在自己孩子身上,陪学习、陪读书、陪参加各种活动。
删去手机里一些不必要的工具,有时候它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负担,切忌贪得无厌,一口根本吃不成胖子。
决定一件事之前,问问自己,这件事对我来说有意义吗?
累了,睡觉比硬撑着写文更有意义,而不是那句励志的标语,明天的你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
有时候,我会静静地描红一段经文,什么音频也不听,什么也不想,任时间流淌,慢慢地在喧闹的环境里,享受心中的宁静小屋。
有时候,也会来一次大扫除,不亦乐乎地在一些物品的扔与留上做选择题,事实证明,扔了也从来没有后悔过。
有时候,我会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读一本书,并选择空白纸张的笔记本记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比如这本《精要主义》。
两个月前记录的,今天翻开来,依然能找到当初用彩笔顺着直尺划线的感觉。
如此地安静,如此地美好。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