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观看《大秦帝国之纵横》,便被张仪圈粉。张仪未入秦之时,秦国以征伐为手段:无胜算便闭关养晦,有胜算便开关迎战,虽有勇士,但少谋臣;张仪入秦,邦交为主,伐战为辅,虎狼之国渐入佳境。此中有秦惠文王慧眼识人之故,然张仪之才,不得不服也!
吾舌尚在不?
据《史记》记载,张仪为楚国令尹昭阳门客时,昭阳丢玉,有人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昭阳鞭打张仪数百下后释放。张仪问其妻:“吾舌尚在不?”知舌尚在,张仪“足矣”。后秦惠文王拜张仪为相,张仪为秦楚联姻而赴楚,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苔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张仪之语虽有睚眦必较之嫌,但我非常欣赏张子这种“恃才报复”之举。据传张仪在入秦之前,有投奔赵国的插曲。张仪在出山之前,曾与苏秦一起师从鬼谷子。苏秦后投赵,张仪前往赵国请求拜见苏秦,苏秦却不理不睬,又当众羞辱张仪。张仪一气之下投奔秦国,在秦自荐时,曾在朝堂之上“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庙堂蝇营皆为名来,张仪为名利而来”,自诩势利之徒。凭借一番连横雏形之谈被嬴驷拜为客卿。后才知:苏秦暗中资助其入秦,为的是张仪能有更好的发展。其实如果说苏秦没有私心那是不太可能的。但如张仪无实才,苏秦何苦大费周章?
以舌搅列国
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张仪口舌之才在索要河西和嬴驷称王之时显现得淋漓尽致。公孙衍归秦,大破魏军八万,擒主将龙贾。魏王应允割地,但河西诸城户籍迟迟不肯交付。其实魏王心里清楚:河西诸城一旦归秦,相当于魏国敞开了大门任秦宰割,魏王心中不舍。其实嬴驷也忧心忡忡:如果继续打,秦国连年战火,内部亦有损伤;如果不打,魏王装糊涂,河西之城必拿不到。此时张仪献“得五退二”之策,张子曰:
“版图消长,不能得寸进尺,得寸进尺是谓豪夺。豪夺则虎狼之态尽现。倘若得五寸,进两寸呢?算一算,尚得三寸,此为蚕食。秦对魏国,可诱以小惠,套得大利。”
“小惠”即示好:割舍焦城、蒲阳、曲沃三城;秦公子入魏为质;张仪的如意算盘让人拍案叫绝:张仪此举,一是消除嬴驷前次称王未遂成为众矢之的的影响:二是在列国面前昭示:秦国并不是恃强凌弱,而是名正言顺收复失地。魏国不允,秦国才能师出有名。后张仪入魏,河西之地一举收复,可谓快哉!
秦国国力渐强,嬴驷为彰显国威,欲再次称王。张仪再次出使魏国,请“魏王驾车,韩君牵马”。魏相惠施不堪魏王受辱,与张仪据理力争。张仪有言:
“秦国要报仇只能靠自立,自谋,自强!可如今呢?秦国和楚国联姻联盟,那见风使舵的齐国,还会帮你魏国吗?没人帮没人管的魏国,就只有挨打的份!我秦国可以打你魏国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只要你们不认输,就可以一直打下去!就是最终灭了你的国,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还请老相国明鉴,我张仪让魏王替秦王牵马执镫,那不是撕你魏王的脸,是长你魏王的脸!不然,魏国亡也亡了,你魏王的脸还往哪放!”
惠施无策,只得替王应允,后龙门称王,嬴驷可谓风光无限,秦人高呼“秦国万年”。
张仪凭“连横”大计,被嬴驷封武信君。后嬴驷去世,嬴荡继位,不喜张仪“口舌之辈”,张仪无奈,逃到魏国任相,一年后病逝。历史上对张仪此人褒贬不一,但不管怎样,当年“辱我窃玉,我盗城池”之壮语,已用口舌之大才得现之。
一代名士,终逝于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