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这种中国式素描,我就想死,我觉得我宁可一辈子不画。”陈丹青,曾出一句惊世骇俗之言,有人说,他作为我国一代美术巨咖,其成功的秘诀在于敢对传统的质疑。
他曾2次愤然辞去大学教授的岗位而去美国求学艺术真经,他并不是对传统的藐视,而是敢于对传统的颠覆。陈丹青所反感的不是“素描”本身,而是一切传统的窠臼。和历史的发展一样,艺术的进步一定要以抛弃传统画风的窠臼为前提!毕竟,发展的本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壮大,与之相随的,还有旧事物的衰败和灭亡。
中国式的素描是什么?为什么陈丹青如此痛恨“中国式的素描”?素描曾作为西方艺术的一大瑰宝,最早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种依靠单一色彩来表现艺术实体变化的艺术作品。文艺复兴从思想界起步,在文学,政治学,美术学方面也开了灵感先河。素描作为一种新颖的美术形式,在西方美术史上自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我国在培养众多高校精英的同时,也间接的壮大了艺考生阵营。素描成为了考察学生的基本功。这样的基本功练就了学生熟练的技能,在考试画卷上千篇一律的画面,毫无美感与生气。既然熟练技能已有了,那么塑造的可能性呢?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呢?根本无法去考察。然而中国院校培养的是一批有先进思想的艺术家,而不是被滞后的教育机制下栽培出的毫无艺术气息和创造力的画匠。陈丹青最痛恨的不是“素描”,而最根本的原因是,被传统美术强行腌制了的以素描为代表的艺考。
1
2020年,我有幸看到美术艺考科目的改革。这一考试改革对美术界而言无疑是重磅消息。央美发布2020年校考科目,其中造型艺术直接取消素描,色彩科目,只留有命题创作一科。考试时间改为六个小时,与研究生,博士生入学考试时间相同。
实验艺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则取消了对于素描等基本科目的考察改为直接考察命题创作和设计综合基础。
这次校考内容的巨变化对于大部分只会“应试技能”的美术生无疑是不利的。我认为这次的艺考改革,是中国美术界向国际艺术院校接轨,是颠覆过去传统应试考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那么,今年取消素描,色彩考试,就意味之前学习的素描色彩都用不上了吗?那么院校招考进来的是什么学生?艺考把素描色彩的科目取消,只留下命题创作一科,时间变成六个小时的创作。央美这一变革,实际上,是在筛选优质的考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关注度,艺术感知力,艺术表达等能力的,而不再是以上个世纪的标准来关注考生们的基本功。基本功就意味着要多加练习,当练习达到熟练时候就可以应付考试了。熟练是个挺可怕的词汇,除了会基本功再也不会其他的了,也就是说没有再塑造的可能性。每年美院栽培出了来的都是一大批一大批只会画画的艺考生,但实际上,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艺术考生。要知道这样一个考核制度出现,对于弱者产生的怜悯,就是对于有才华的人极大不公平。
中国真正需要培养的是有艺术天分的人才。取消素描和色彩的考生不等于不考,而是换个角度去考察学生,考察学生的有没有活跃的思维,懂得运用素描明度造型,懂得运用色彩能力进行创作。而不是只会照搬技能。这一改革,实际上是对少数热爱艺术拥有绘画天赋的人是公平的。想想看,每年都会有一大批的艺考生挤进一座独木桥,而多数的艺考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只有极少数的艺考生是真正为热爱而学习。为热爱而学习的艺考生也是极有可塑性,美院就像一位伯乐,擦亮慧眼识慧珠。
2
艺考的改革,着急的不应该是考生,而是那些为应付考试应运而生的培训机构,多数机构为考美院而制造出一批批生产流水线,他们画的都一模一样,他们会相同的技能。他们都出自一位名师。他们只会一味的炫耀技能表现自己的基本功。他们毫无创造力。但今年的艺考改革,更加注重把能力转到创作中,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绘画是体现思维的方式,技能可模仿,而创造力这种东西也无法复制,美院要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有创造力,有想法的人才。
美术培训机构的未来,我有些担忧。艺术机构多为了盈利或是为了应付考试,毁坏了多少孩子的前途。回到最初的起点,其实,大多数家长让孩子从小学画画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恰恰起到了反作用。多数机构都会培训孩子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并且要画得像。有些则是做给家长看的,教师并不关注孩子创作能力和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教师教的画面效果偏向于成年人。
我曾从事过少儿美术教育工作,对于学习过美术专业人士过来人,在外行看来教小孩画画似乎是件挺简单的事,有的人说,只要会画画的就会教,何况是小孩子。我还见过有些人没有学过画画专业,只是业余爱好,甚至业余也谈不上,就急急忙忙的给孩子上课,原来是把美术教育当成数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去教了。我是学设计专业毕业的,当美术教师是我的心愿,直到现在自己从业一年多也都不敢称自己是会教学生的老师。坦白讲我并不专业,一点也不会教。并不是谦虚,而是面对幼儿阶段孩子坐到教室回到课堂想嗷嗷待哺的小鸡等待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时,我不会了。孩子等待的是教师被动式“教”,而不是学生主动过的“探索”,我看到个别的孩子因为喜欢画画而没有听教师的指挥胡乱涂画时,我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很欣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真好。而看到多数孩子他们还在幼小的年龄就失去了探索的欲望,枯坐在教室等待教师的“喂养”,我反而显得很无力和干枯,我身上根本没有到达一桶水的程度,又如何给孩子一杯水?从事美育工作虽然不长,但从我不断的观察和总结得出,那些主动要画画拒绝教师手把手拿笔画的孩子,思维更活跃,想法更多,更加乐于表达和乐于助人。有些孩子看起来很调皮,在纸上乱涂乱画,甚至都不听从教师的安排,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想法,那些孩子最让教师头痛,教师关注的不应该是给家长呈现的画面而是让每个孩子都热爱画画,面对头痛的学生,我也曾经想要“治理”下,但想到上美育课的初衷时,我并没有打断孩子,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都有一颗美好的心,需要等待的是成年人的挖掘。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没有哪个孩子会拒绝对美的向往。大部分时候,我会在课堂给孩子最大的自由,释放孩子的天性,教会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作美。
美术教育机构培养的是生活的艺术家,而不该是生产的流水线画匠。
我听过这么一句话:“美育是把双刃刀,一面是好的,一面又是会造成伤害。”对于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要过早的教会孩子技能,面对技能教学是件简单的事,只要复制粘贴即可,但对学生而言,过早过多的掌握技能,不仅固化了思维还扼杀掉了创造力,往后还会破坏了孩子要探索世界的天性,对于创作型的艺术家而言是致命的。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更喜欢有想法的孩子,他善于表达,而他笔下的线条,色彩,就是想到的画面在头脑和手的互相协调下共同完成的作品。他能掌控自己的手单独完成一个画面,这不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吗?从孩子第一次乱涂乱画对线条神奇的出现在右手的笔尖下感到无比惊讶的充满童真的大眼睛就看出,孩子为自己的第一次能画会画感到无比的兴奋,逐渐成长后,大脑也随着发育,他便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画笔走向,孩子有意识的画出想要的画面,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这是最好的艺术作品。教师不应该把成年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作为一个灯塔般照亮孩子,给孩子指引方向,美育教师最好的教学是引导孩子的思维而不是强加的转变思维。艺术教育是点燃火焰,而不是灌输教育。
我做过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带着一群热爱画画的孩子,一起感受美,发现美,创作美。当孩子能很快乐的享受自己画画带来的喜悦感时,我开始放手了,让孩子的思维任由发散,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作为教师只需要做好灯塔照亮前方就好。我希望未来的美育课堂呈现更多的可能性,美育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就让绘画也回到生活当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堂培养的是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欣赏能力,而不是一个个只会为了应付和炫耀的技能。
未来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指日可待。
总之而已,世界上拥有艺术天分的孩子还是很多的,院校考试科目的改革,将淘汰掉思维固化,失去创造力的人,而具有创新思维的,会创造美的人才,他们将大大有机会得到世人的认可,赞赏。未来,中国更注重美育教育,未来的艺术家队伍将会逐渐壮大。真是可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