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 周日
今天是正月十六,我去了雍和宫,本意是想为舍友们请几条本命年红绳,未料没觅得红绳,却发现了明信片,为舍友们寄去本命年的明信片,倒也是意外之喜。
雍和宫是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为四皇子胤禛所建,那时候的胤禛还不是雍正皇帝,只是个小贝勒,所以雍和宫的乳名是禛贝勒府。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亲王,禛贝勒府改名禛亲王府。胤禛登基后于雍正三年(公元1735年)改王府为行宫,禛亲王府正式更名雍和宫。
行宫: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回来之后看地图,突然发现雍和宫当真在东北角,记得之前在某本图画书上看到东城区和西城区是老京城,那是否当真证明胤禛早年不受重视,以至于府邸都在郊区,距离紫禁城相去甚远。
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胤禛从雍亲王府走向紫禁城,弘历在雍亲王府出生,后成为乾隆皇帝。因此雍和宫也享誉“龙潜福地”之称。乾隆继位后,不想让这一圣地荒凉,改宫为寺,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
挺有意思的一段历史,雍和宫中有一个博物馆记载了这些变更。想看雍和宫更多细节照片的童靴上网查吧,我不敢在佛教圣地拍照。
转经筒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早在仓央嘉措的诗词中就知道了转经筒。在知道这个物件十多年后才有幸亲眼触摸它的模样。
网上说转经筒内部装有“六字大明咒”,即“六字真言”,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颂经文一次。网上某处介绍说很多人不识字,没办法颂读经文,故将经文装在转经筒内部,每转一圈就相当于诵经一次。刚开始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感觉好妙啊,多么省事,多么为普世大众着想。再想,似乎不对呀,不可以口口相传么?看我国多少并不识字的老人们会诵经,甚至根本不会英文的基督教徒唱Bible。
不过像我这种没有经过佛教洗礼,只看过仓央嘉措几句诗的人,转动转经筒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念“嗡嘛呢叭咩吽”,就纯属好奇,转啊转,转啊转,按照上面的提示“顺时针”转了不知道多少圈,转的时候还在想到底是不是顺时针呀,正当我转得自嗨的时候,一回头,发现我后面竟然排了好几个人!超尴尬的(明明很多转经筒前根本没人驻足,这也是从众效应么?)
毕竟我转动转经筒不为超度,甚至都不为触摸谁的指尖,我就只是为了触摸转经筒啊!
当我把在昭泰门领的香上完、拜过万福阁、享受了两个多小时的静谧时光之后,我就准备打道回府啦!在出门的时候看到LED上显示的“六时……”,感到很好奇。原谅我确实忘记“六时”后面写得到底是不是“吉祥”,所以也不敢直接写“六时吉祥”。
六时
百度上,六时是古印度的时间标准,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三时为昼)、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三时为夜),此六时分别又作平旦、日正中、日入、人定、夜半、鸡鸣。按照24小时制即为:
看惯了二十四小时,猛然看到六时还是蛮有趣的。不过大概六时就是按照日出日落规划的,所以不是从零点开始。(这句话好像是错误的诶,本来人家六时就不是按24小时说的,就没有零点这一说法)
在走回大门的路上就感觉好饿好饿,出了门就随意溜达找吃的。然后发现了家炒肝店,作为凡夫俗子,自然不计荤素,尤其是面对美食的诱惑。
炒肝
对,没错,左边的就是炒肝。第一次吃炒肝的小宝宝惊呆了好么!炒呢???
我还跟朋友戏言,饿得一不小心就成“讲究吃法”了,哈哈~
炒肝本是由会仙居刘氏兄弟所创制。刘氏兄弟哥仨,起先经营白水杂碎,但时间一长买卖并不景气;哥仨商量着如何改进白水杂碎的做法。恰好当时《北京新报》的主持人杨曼青常常光顾北京小吃店,与刘氏兄弟很熟,知道他们的想法后,便给他们出主意:你们把白水杂碎的心肺去掉,加上酱色后勾芡,名字可不能叫烩肥肠,就叫炒肝,这样或许能吸引人。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叫炒肝,你们就说肝炒过。
哥仨一听甚好,依言而行。哥仨把鲜肥的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然后用清水加醋洗净,用文火炖;肠子烂熟之后切成小段,鲜猪肝则片成柳叶状的条儿。接着准备作料,作料也十分讲究。先将食熬热,把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在蒜变黄时放入黄酱炒好,蒜酱便做好了。此外还要熬上好的口蘑汤备用。作料备好后,就可制作炒肝了。先将切好的熟肠段放入沸汤中,然后放入蒜酱、葱花、姜末和口蘑汤,之后放入切好的生猪肝,马上勾芡,最后撒上蒜泥,炒肝就做好了。汤汗晶莹透亮,猪肠肥滑软烂,肝嫩鲜香,清淡不腻,醇厚味美,炒肝不愧为京城小吃中的佼佼者。
咳,这段百度百科写得跟相声似的!
默默表示炒肝儿真的hin好吃哦!谁来北京,我们一起去天兴居吃炒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