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总是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容易对其他人的话语和行为过于敏感,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
这样的人,往往会被扣上“玻璃心”的帽子。
而一说到“玻璃心”,就会有人说他们矫情、幼稚、自恋、过于敏感……
其实玻璃心并没有我们说得那么不堪,反之,有时我们所说的“玻璃心”的人其实是情商高并且很有上进心的。
不是我玻璃心,是你情商比我低
随着“情商”这个词的普及,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高情商是事业成功、获得幸福感、走向人生巅峰的必备特质。
奇怪的是,很多人会把情商理解为建立人脉、处事圆滑等等行为方式。
事实上,情商这个概念已经被严重误读了。
我们所说的情商,其实是我们的情绪智力。
心理学中,情绪智力是由情绪识别能力、情绪促进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组成的,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情绪识别能力。
情绪识别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因为我们在社交中做出恰当的反应就需要准确察觉他人的情绪。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识别能力高的员工绩效评估会更好。
但是,众所周知,人的情绪有好有坏,情商高的人在识别他人的坏情绪时也比那些情商低的人更为敏感。
当这些情商高的人灵敏地识别到他人的坏情绪的时候,就会相应地感受到了更多地压力,因为他们会把这种坏情绪理解为对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潜在威胁。
所以情商高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体会到的压力会比情商低的人更高。
高情商的人对他人的负面情绪更为敏感而导致自己的压力增高,这种高压力的表现往往被其他人说成是“玻璃心”。
这种高压力会让情商高的人更加容易抑郁、不开心,但这种抑郁其实是为了在人际交往中更准确地体察他人情绪、更恰当地对他人情绪做出反应所付出的代价。
所以,“玻璃心”这个特质不应该是被众人所讽刺的,而是应该得到我们更多地关爱和疏导。
不是我玻璃心,是我比你有上进心
看了以上的言论,有人可能会说,我也识别到别人的负面情绪了,但是我不care,因为我不是玻璃心。
实际上,不是你没有玻璃心,是你没有上进心。
心理学中有一个叫素质-压力模型(the diathesis-stress model)的东东,这个模型发现,关心自己的声誉和社会地位的人更可能将社交中的负面情绪线索视为威胁。
也就是说,追求更高社会地位的人(也就是更有上进心的人)才会因为在乎别人的负面情绪而感受到压力,从而郁郁寡欢,被人说成“玻璃心”。
而且,有心理学研究也发现,有上进心本身并不会在社交中体会到更高压力,而是要结合更高水平的情绪智力,因为只有精准识别出别人的负面情绪,才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才会因为想要做得更好而体会到更大的压力。
所以,很多被人说成是“玻璃心”的人,其实是情商高并且又有上进心的。
不过,高情商和有上进心的人确实会因为过于在乎他人表现出的负面情绪而感受到压力,从而抑郁水平上升,严重地还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社交生活,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玻璃心”
许多媒体对情商的重要性进行大肆地宣传,宣称高情商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在宣扬了高情商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优势之外,却忽视了高情商对人的心理资源的消耗。
有着强烈上进心的人会因为自己有着更高的情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他们在利用自己敏感的体察能力让所有人都感到舒服的同时,其实给了自己很多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不被正确的看待和疏导,那么他们的心有一天可能真的会像玻璃一样裂出一道道缝来。
那么,在享受着高情商带来的各种社会资源上的“青睐”之外,如何才能缓解这种“玻璃心”的敏感给我们的内心造成的伤害呢?
1、认识到并接纳自己的这种负面情绪。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对他人情绪的敏感体察会消耗自己的心理资源,或者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负面情绪带来的伤害,但是却认为自己是“矫情”,不愿意正视它。
其实,这种“玻璃心”只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点,并没有优劣之分,当我们因为感受到他人的负面情绪而有压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接纳自己的这种压力和随之而来的忧虑,我们要知道,这种忧虑是我们体贴得用心感受他人感受的副产品,这不是所谓的矫情,我们可以安心地把它表达出来。
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有可能它会像感冒打喷嚏一样,来见你一面后,自己就走了。
2、在高情绪识别能力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前面提到了,情绪智力的核心是情绪识别能力,而情绪智力的组成元素之一是情绪管理能力。
高情绪识别能力的人被人说成“玻璃心”,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将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绪识别能力相结合。
虽然情绪没有好坏,我们应该接纳我们产生的情绪,但是,情绪产生的后果是有所不同的。
当我们在感知到他人负面情绪而产生压力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时候我们的压力是有可能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的。而此时,我们不能放任这种压力随意影响我们的生活,而是应该学会应对它。
比如我们可以在体验到这类压力的时候深呼吸,或者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
关键是我们要知道,情绪“会存在一会,但终究会离开的”。
所谓的“玻璃心”,终究是我们产生的情绪困扰
虽然“玻璃心”可以代表我们是有高情绪识别能力并且有上进心的,但是这种对情绪的敏感终究会给我带来压力等困扰。
这种情绪困扰可能是我们在婴幼儿时期就形成了的。
很多年长一点的人可能会觉得,现在的90后都比较“玻璃心”,骂不得、说不得,一言不合就不辞而别,难道这也是因为90后的人情商比较高吗?
仔细想来,其实并不全然如此,而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可以用在心理学界大名鼎鼎的“依恋理论”来解释。
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经过大量的追踪研究提出了震撼20世纪心理学界的依恋理论,其著作《依恋三部曲》也在西方心理学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依恋”(attachment)是个体与重要他人间通过亲密互动形成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或联结。
依恋关系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儿童在0~3岁时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影响到其成人后一生的人际关系模式。
婴儿与母亲形成的情感联结架构了ta内心世界的风貌,当依恋对象(母亲)在身边时,婴儿感到安全、放松、愉快,当依恋对象远离或不回应时,婴儿感到紧张、恐惧、焦虑。母亲的抚养质量是孩子是否能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决定性因素。
如今被称为90后的一代人,在他们的孩提时期正好是中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刚开始迅猛发展的阶段,很多孩子的父母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与他们分离,按照“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在《依恋三部曲第二卷·分离》中所说,这种分离恰恰会让他们形成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不安全感一直延续到了他们成年后。
由此看来,玻璃心带来的情绪困扰,是由于孩提时期没有和母亲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导致的。
如果在孩童时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这种不安全感会留在我们心里,在成人后,我们依然保持着这种不安全型依恋。
“玻璃心”是情商高和有上进心的表现,但“玻璃心”带来的情绪问题还需要我们去重视并试着降低其负面影响。
被“玻璃心”的情绪困扰的朋友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些情绪困扰的原因,可以参考“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的著作《依恋三部曲》
同样,有孩子的家长也可以参考这套丛书,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在孩子的心里种下安全感的种子,让他永不遭受“玻璃心”带来的情绪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