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原静身上看到六大流行“学习病”:1、焦虑盲目症,2、纠错症,3、胜心,4、纠缠字眼症,5、空谈虚荣症,6、期必心急症。这六种病毒,流行三千年了,愈演愈烈,永远治不了。染上这六种病,那是永远学不成。学不却倒也“没关系”,不耽误夸夸其谈,而且还可以开讲座赚其他病友的钱,因为大家都有病,也就不以为病了。疫情越严重,赚钱越多。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工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问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陆原静收到老师的回信,他一如既往,没有落实笃行,又在那字里行间找“问题”,这“问题”又来了:
老师上次心中跟我讲到佛家的“常惺惺”,我想起佛家还有一个“常提念头”的说法,这和孟子的“必有事焉”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和老师您说的“致良知”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和上次您叫我的“常惺惺”,时常保持清醒,时常要记得,时常要知得,时常要存养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假如我把这念头提着,而事物到来,我必然有回应之道。但是,就怕我这念头,提起的时候少,放下的时候多,那我的工夫就间断了。而且这念头的放失,大多是因为内心的私欲和外来的客气客气扰动,就算是突然醒觉,意识到了,赶紧把念头提起来。那么,在念头放失之后,提起来之前那一段时间,还是昏聩杂乱不自觉的啊!现在我希望自己能做到信念日益精进明白,念头常提不放,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只要这念头常提不放,就是全部的功夫吗?还是在常提不放之外,还要再加上省察克治的功夫呢?您看,如果长提不放,但是不加以省察克治的功夫,那恐怕私欲不能被克去;如果加以省察克治的功夫呢,就又成了我上封信说的“思善”了,这样心体又不在“本来面目”上。老师啊!我该怎么办才好?!
王阳明看了陆原静的信,知道上封信都白说了。这次他没有再耐心重复,简单写了几句回复:
戒慎恐惧,省察克治,就是常提不放,就是必有事焉,哪有两件事?哪有什么念头提起来还分有克治和没克治?你这封信问的,上封信已经问过,我也回答得非常明白了。你自己却又生出迷惑,说得支离破碎,又说出“思善”和“本来面目”的关系来,就是我说的你自私自利、将迎意必的病根,这个病不治,你永远也开始不了真正的学习,快治病吧!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陆原静来信问:
程颢先生说:“气质美好的人明德尽显,缺点也就融化消失了。”怎样才能做到明德尽显,让缺点都融化消失呢?
陆原静看来读书很多,读各种书,问各种问题,就是假学习,不是真学习。前面的没做,这问题越问越“高端”。
王阳明回信说:
良知本来就自明、尽明、无处不明。只是气质差的人,渣滓多,障蔽厚,不容易开明。气质美的人呢,渣滓少,障蔽也少,略加致知之功,轻轻一擦,这良知的心镜,就晶莹透彻了。那些许渣滓,就像一锅汤里面,飘进几多雪花,当然障蔽不了。
这个道理,本来非常简易明白,不存在什么问题。而你之所以问这个问题呢,我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你对“明”字的含义,还不明白,总以为自己要拿个什么东西去擦,去磨,有个什么“明”的动作功夫。我之前当面跟你说过“明善”的意思,明,就是诚,一篇赤诚,诚心诚意,至诚无息,问自己诚不诚就好了。第二个原因呢,是因为你太急,贪巧求速,总想找到个什么办法功法,让自己也赶紧明得尽。你要找那个办法功法,实在是没有,就一个“诚”字而已。
答陆原静书大半读下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陆原静的“学习病”,这些“学习病”,今天仍很普遍:
一是焦虑盲目症,总担心自己落伍了,赶不上新时代了,到处去学新东西,不懂得温故而知新,不懂得从浅近处下手,不懂得在自己的事情上反复学。永远追新逐异,一心另辟蹊径,总之,哪里有大路,就不在哪里走,一定走断蹊僻径。
二是纠错症,老师跟他讲什么,他都不关注正确的部分,只关注他以为“错误”的部分,一定给你挑出错来,然后找老师纠结。
三是胜心,老想胜过别人,读儒学,他说你看佛家的思想就不如我们!你儒学都没学通,都没资格评价,不是你专业的佛学,他和儒学谁对谁错,谁强谁弱,关你什么事呢?这根本不是你该想的,也不是你有学力,有资格讨论的。
四是纠缠字眼,在文句中找矛盾。
五是从来不落实去做,成天以空谈为务。空谈的背后,是一种虚荣心作怪,向同学老师们显示我知道得多,诸子百家都晓得,信手拈来,就能辨析讨论。二是懒惰,读书多,谈资广,就是玩物丧志,而切实笃行,那太累人,所以永远不会去做。
六是期必心急症,要修炼做圣人,恨不得每一分钟都要检查一下练成没有。大大低估了成功所需要的时间,不能做到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而勿正。
有这六大病痛,永远学不成。治这六大病的药,就一味——致良知。陆原静不懂得致良知,他只是知道有致良知这个说法,还是王阳明老师的著名弟子,但是他其他完全不知道,也不相信致良知的工夫,所以他从来不会去做。也难为了老师一遍一遍苦口婆心跟他说。《传习录》里,还数他笔记记得多。同学们还很喜欢他,亏得有原静!原静问得细,老师也答得细,让大家听到了好多“新东西”!
我是讲解答陆原静书讲烦了,没有前面的那么有教益,全是跟他胡搅蛮缠。盼着快点把他这部分写完,进入下一节。
从陆原静身上,我看到六大流行“学习病”:1、焦虑盲目症,2、纠错症,3、胜心,4、纠错字眼症,5、空谈虚荣症,6、期必心急症。这六种病毒,流行三千年了,愈演愈烈,永远治不了。染上这六种病,那是永远学不成。学不成倒也“没关系”,不耽误夸夸其谈,而且还可以开讲座赚其他病友的钱,因为大家都有病,也就不以为病了。疫情越严重,赚钱越多。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