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他们恋爱的时候你单身,失恋的时候你单身,各自要结婚的时候你还是单身,你可真是从一而终啊!”
越来越不喜欢社交,聚会也是能推则推。
以前总觉得朋友间要经常聚聚,聊聊感情才会好,后来发现,每次的聚会更多的是失落和失望。只要同行之中有成家的,话题必然是供房、生孩子、带孩子,未婚的也几句不离感情、婚姻,而这些恰恰是我所不想讨论涉及。经常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浑身不自在,只能你们聊吧,我玩玩手机。
希望我们彼此分享生活而不局限于生活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被拿来比较——
“你家孩子多高多重?长得好不好?”
“在哪上学?成绩好不好?”
“在哪上班?收入多少?”
“有对象了没?条件好不好?”
……
对一个人的衡量标准,也就由此产生。
就像学生时代以成绩衡量一切,只要你没达到某个分数线,排名没进前xx名,你就是个差生,你篮球打得好,画画特别棒,都是不务正业的歪门邪道。
成人的世界,更是以金钱和社会地位决定你是sir还是loser。
其实我们也知道,朋友之间联系越来越少,有时候生活的疏远会让我们渐渐找不到话题,只能以这些最寻常,最生活化的话题表示关心。可如果生活状态差别太大,难免会因为下意识的对比而产生巨大落差。虽然我们都关心着对方的生活,但都不希望自己比对方过得差。
所以,下一次聚会,话题可不可以换一下?不聊感情、家庭,聊点有趣的话题,书籍推荐、美妆种草、生活中的小趣事、当下热门话题……什么都可以,让彼此增加更多见识,共同进步,而不是无形比较后的怨天尤人。
手机里的歌曲有1683首,我可以一个人走
习惯了一个人走,插着耳机自带BGM感觉走路都带风。身边多几个人反而感觉不自在,为了显得合群,不得不配合你的话题即兴表演。
其实我不是心情不好,也不是不合群,只是想一个人待会儿。毕竟,说话真是件费脑细胞的事,还不如发发呆做做梦来得轻松自得。
我们都是需要独处来恢复能量的人,无论平时多么外向活泼——那是消耗能量的事情。
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每个人都缺乏什么,我们才会瞬间就不快乐。”越是缺乏什么,越是对什么敏感。
之前学跳舞的时候认识一个80后姐姐,她一个人在成都打拼,买了车、房,生活还算不错。在后来的接触中,我发现她似乎只爱和我们这群90后扎堆。想吃的,叫上我们一起去,想去的地方,第一个约我们。
她不是没有朋友,可在她那个年龄的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能约出来的,约出来能聊的少之又少。所以朋友圈子换了又换,每一个都从头认识。不过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见面三分熟,人与人已经不需要再通过从头开始自我介绍讲一遍故事。
有人说,当一个人感觉不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会体验到无尽的孤独。所以要积极地联系外界,拓展交际圈,多参加一些活动认识一些人,不是为了屈就自己迎合别人,而是找到与自己性格相同的人做知己,不使自己沦为孤独的个体。
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实行起来却太难。其实孤独没那么惨,一个人也没那么悲哀。属于自己的时间越多,越是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随心所欲选择感兴趣的事情做,比如运动、唱歌、阅读、看电影……不用去在意别人怎么过,怎么轻松怎么活。
太在意别人的人不快乐
每天活得小心翼翼,每句话反复斟酌,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别人满意,出点错就不停放大,遇事总是先怪自己……这样的你真的,很累。
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自信,其实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太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好不好,够不够优秀,太想去证明一些什么,以掩盖一些什么,其实真没那么多人在意你。
别人过得好不好,跟你没关系。别人的评价也左右不了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压抑自己,我就放飞自我爱咋咋地。你没那么多观众,不需要随时那么紧绷。
或许,真正经历多了,看淡了,在乎的少一点,不再敏感于他人的想法和评价,能够做到“敏”而不“感”,即能够敏锐地觉察他人的想法和评价,而又不会因此而动情绪心的时候,才不会有那么多情绪的波动吧。
“真羡慕”的回答,“关我P事”的活着
“你看看,人家谁谁谁怎么怎么样”,或是看到社交圈里谁谁谁又晒出了让人羡慕的生活,嘴上羡慕就好,别太往心里去,毕竟,谁都只愿意展示自己好的一面,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是局部。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说出来。心态不好的时候,上上知乎微博,你会发现这世界比你惨的人还有很多。
比上不足,庸人自扰;比下有余,乐得逍遥。
不要被别人的生活带乱节奏,也没必要对自己努力范围内所不能达到的目标死磕,就像我们考试的时候,遇到不会做的题也不用慌,也跳过去把其他题做了,说不定回过头来又重新有解开这道难题的灵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