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记也是一篇议论文,自我感觉好像高中写作文一样,不过现在的这些文章更带有自己的个人色彩。今天想写一写关于格物致知的问题。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光是格物而致知就已经十分困难了,能达到诚意正心那就更加难得了,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做到后面有关成就的四个等级,修、齐、治、平。这是困难的,前面的四个可谓是条件,后面的四个可以说是结果,而要做到格物致知不仅要克服客观的困难,主要还要克服自己的问题。
其实严格地来说,格物致知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是探究事物的本来道理,这更像一个如同科研的过程;至知,是把探究到的道理用大脑和感性去理解,以达到对一个事物理解的完善。这个东西客观地讲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狭义上来讲,比如课本上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广义上,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有类似的道理。 不过这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个客观的过程好像与人的主观没有什么关系,都是一些客观的因数,如该事物的难易程度、或者人的理解能力等等,那为什么同样理解能力或者说智商的人去理解同样的事物,为什么就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距呢?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可能很简单,也可能很难,简单地解释的话,或者说大众一点的解释,那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差异,每个人的性格可能影响到其理解过程。 对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是不以为然的,这句话很漂亮,也符合大众的审美,每个人听了之后好像都同意,因为它有道理,但是,这句话好像一点用都没有。举个例子,好比一个小学生问,为什么傍晚的太阳是红色的,一个人回答,因为这是傍晚,中午就不是了~ 这样条件反射般的回答有用吗?应该用处不大,最多知道了傍晚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颜色不一样这个常识。但学过简单的物理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因为光的波长不同引起的,学过理论之后,就能够举一反三,从而也知道为什么红绿灯是红绿灯,而不是蓝紫灯,也知道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了。 举一反三这个东西是很重要的,生活中不可能什么事情以前都有过经验,光知道一件事物“好像有这么一个道理”是不够的,要做到真正去理解,下次遇到相近的事物时,就能够很快理解并且应用,这也就是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差距所在之一。
当然,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要走进思维惯性。比如上述所提到的文字,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能列举出来,每个人小时候都被教育要做到举一反三,探究真理,但嘴上讲讲,真正做到的有几个? 这个东西就是我提到所谓的思维惯性。人这种动物是懒惰的,一旦发现解决办法,就不会再去想一探究竟,如果一个人从别的地方听到了一句有哲理的话,那么自己便不会再想去理解,认为这是常识。但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体会一个道理是需要长期琢磨和经历的,当一个人把一个真理当成常理时,自己就不会想去再麻烦去尝试,那就永远理解不了道理了。可想而知,如果这种思维模式变成习惯,妄谈成功之道是多么可怕。
所以,道理在这里,自己要明白方法。道理是永远听不完的,听太多道理后,特别是非系统地学习哲理后,首先,自己会感到厌倦,就好比自学某样技能,相信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非系统地学习,后来连自己都懒得学了,就是这样的原理;然后,没有精力去自己体会了,哲理太多了,要是每个道理都在一个短时间内体验一遍,那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格物致知“,自己先累死了。 这个东西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总是更倾向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果眼前的问题每个都解决了,那剩下来的问题可能就不多了。
大道理都在前面,有用吗?可能我前面写的都是屁话,也就是对人来说太过客观,没理解还是没用,所以这里要提到一个概念,”自我“。”自我“这个概念可以说是我写的所有的议论文的基础,每一个概念都要建立在此之上,但这个概念也是非常不好定义的,我现在也没办法好好地定义出来。 不过对于这个概念,最早是在考研过程中,在某一篇文章上得到的,文章名字早已忘掉了,不过,它提到了三种人,或者一个人的三种程度,第一个阶段,一个人活在社会中,在心理上,主要看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内心以及外在活动,这种人相对来说比较懦弱,主见以及主意较少;第二个阶段,一个人明白自己活着要让自己得到实质性对自己的好处,这种人相对来说比较自私,自主能力较好;第三个阶段,一个人明白自己如何能在社会上得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相对来说比较自主且智慧,一般多见于中上层。 当然,自我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此。
很多人都有一种人格上的分裂,一方面不想去做某件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一方面又强迫自己去做,这是因为感性上不想受苦,而理性上明白这件事对自己有一定好处,两者相互冲突,浪费了自己的精力。 所以,要达到真正的拥有”自我“,必须做到两者统一,最简单的方法是养成习惯,最有效的方法是真正去理解感悟,格物致知。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有自我的意识,而不是完全只因为他人的眼光去做一件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让自我去感知这个世界,而非机械地去完成某些任务。
看来想在这个阶段解释是不对的,理解上还有不足之处,不过大致上是这样。贵在理解,而非笔下千言,但胸无大志,随机应变,领悟中庸之道,有经有权。
---------------------------------------------------------------------------------------------------------------------------------------------------- 2017/2/20 1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