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尔·盖茨,大家可能有些误解。
一提到他,几乎人尽皆知他没有读完大学,似乎他能取得今时今日的成就全仰仗于他的主动辍学。
可是,却很少有人去探究他是怎么工作的。
据报道,比尔·盖茨在创业之初非常努力而专注地工作,以至于常常在写代码的时候睡倒在键盘上。之后,他会接着睡1-2小时,醒来后继续写下去。他的合作伙伴保罗·艾伦赞叹其行为是“专注力的惊人之举”。
所以,让比尔·盖茨走向成功的,并非辍学,而是他的专注力,或者说,是他异乎寻常的“深度工作”能力。
功成名就后的比尔·盖茨并没有放弃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身为微软首席执行官的他尽管各种事务缠身,却依然每年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只专注地读书,专注地思考大局。
“深度工作”,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出的概念,是一种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工作模式,可以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工作模式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除了比尔·盖茨,西奥多·罗斯福、理查德·费曼、马克·吐温、伍迪·艾伦、J.K.罗琳、卡尔·荣格、查尔斯·达尔文等各领域的牛人大咖,也都是深度工作的拥趸者。
我从书中提取了部分干货,加上我自己的理解和实践,主要与大家分享以下3方面:
I. 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II. 如何深度工作?
III. 每个人都需要深度工作吗?深度工作时间越长越好吗?
1
深度工作的能力日渐稀缺
先来看一下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状态:忙!忙!忙!
忙,似乎是每个人对于工作最常态化的抱怨。可有一种忙,说好听点儿叫“你自己觉得自己很忙”,说难听点儿叫“瞎**忙”。
在《深度工作》中,作者纽波特尖锐地戳穿了一个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诸如收发邮件、回复即时通讯软件、接打电话、频繁切换多线程工作等浮浅工作上。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另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浮浅工作对认知的要求不高,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可替代性很高。换句话说,这类工作即使你不做,小A小B小C也都能来做。
与浮浅工作相反,深度工作需要的是高度专注、不受干扰。
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说浮浅工作“水份”很大,那么深度工作则像是一份纯干货,即使篇幅或体积较小,可是价值却大。
纽波特指出,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与此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
想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机器抢饭碗,两种能力至关重要:
一种是迅速掌握复杂机器的能力,使智能机器成为自己成功的前提而非障碍;
另一种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即努力使自己成为领域内达人、行业内最优。
而这两种能力,都需要我们通过深度工作来获取。
2
如何深度工作?
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介绍了许多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我归纳出几条:
▍1. 放下手机,远离社交网络
我们大多数人得了一种“手机、社交网络成瘾症”——我们在上下班路上、午休时间刷手机、刷社交网络也就罢了,甚至在工作的时候也忍不住掏出手机或打开微博刷一刷。我们还冠冕堂皇地称之为“劳逸结合”,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刷微博切换到写方案。这可真是过于乐观了。
在纽波特看来,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迷恋于此。
斯坦福大学通讯学博士克利福德·纳斯发现,一旦我们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而这时我们的大脑已经不能胜任深度工作。纳斯将这种状态称为“心智残疾”。
另一方面,我们会看到,那些有成就的大咖,总是刻意躲避手机和社交网络带来的干扰。
J.K.罗琳在写作《哈利·波特》期间一直刻意远离社交网络。她的工作人员为她开设了推特账户后,头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只发布了一条推特消息:“这是我的实名账户,但恐怕我不会经常发声,因为当前纸笔仍是我的最爱。”
基于此,纽波特建议我们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在工作的电脑旁放一个笔记本,记录你下一次使用网络的时间,直到这个时间前,给自己切断网络。
为什么要给自己刻意断网?在纽波特看来,减损我们大脑专注能力的,并不是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本身,而是我们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而正是因为后者,才使得我们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
所以放下手机、戒掉社交网络,拥抱无聊,可以让我们在遭遇认知挑战时迎难而上。
▍2. 设立“沉浸时间”,减少外部干扰
纽波特说,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将其变为习惯。
我觉得,习惯的含义,就像我们每天到点儿会饿会吃饭一样,是一种不做会难受的条件反射。
在纽波特看来,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可以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譬如,把每天上午9:00-11:00设置为深度工作的“沉浸时间”,切断网络,甚至躲进会议室,安安静静地一心工作。
相信我,不会有人因为你这两个小时的失联而发疯,地球也不会因为这两个小时而停止转动。而你,则会因为这两个小时的专注沉浸,受益匪浅。
▍3. 做好每日计划
上一条说的是要把深度工作内化成我们的习惯,这一条说的则是如何把深度工作流程化。
纽波特给出的建议是:在每周开始的时候制定计划,决定一周的哪些时候要深度工作,然后再在每天开始的时候,根据需要调整,计划好一天的每一分钟。
我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总结了一下方法:
· 在笔记本页面的左半部分列上纵向时间线,每隔一行写一个小时。
· 把当天的深度工作放入时间轴中。如把9:00-11:00框柱,在旁边写下任务“为客户写新闻宣传稿”。
· 把当天的浮浅工作以to-do list的形式,列在页面右侧,根据具体情况,穿插进左侧时间轴。
· 不要把时间安排的太满,预留出备用时间。比如我们为深度工作预留了两个小时,但实际上我们却花掉了两个半小时。正是因为我们预留出了备用时间,所以不必担心打乱计划。如果我们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便可以用备用时间来做些浮浅工作。
· 如果接到新任务,先把它列入右侧to-do list,再判定其是深度工作还是浮浅工作,然后根据其是否紧急为其安排时间。
3
关于深度工作的几个误区
▍1. 深度工作适合所有人、所有工作吗?
不是的,深度工作因人、因工作而异。
虽然纽波特极力推荐深度工作,但他也承认这并非一条普世的工作方法。比如一些高管,就需要每天用大部分时间处理各种邮件、文件、报告等;再比如,有部分类型的销售人员和说客,对他们而言持续联系才是其最大价值之所在。
▍2. 深度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好吗?
不是的,凡事皆有度,深度工作也一样。
纽波特说,我们每天处于深度工作状态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一般人而言,每天8小时的工作,能有4小时保持深度工作状态,已经是极限。我们需要定期休息大脑,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
▍3. 深度工作就是要完全摒弃浮浅工作吗?
不是的,很少有人能活在真空世界。
其一,我们大多数人都处在雇佣环境下,我们的老板可以允许我们一天中拿出一部分时间用来专注地深度工作以提升效率、创造价值,但不会允许我们一整天失联。
其二,就像前一条所说,大多数人一天深度工作4小时已经是极限。那么剩下的4小时,用来处理一些浮浅工作,也算是劳逸结合。
正如纽波特所说,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虽然周遭纷纷扰扰充满了诱惑,但我们可以选择沉下心来专注一点,虔诚地给自己多一些深度工作的时间。而这个世界,正在奖励那些能够且愿意深度工作、保持专注力的人。
董小梨
一个耿直的射手座girl,好好读书,读读好书
每读完一本书,就帮你拆解成一份干货读书笔记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插图: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