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有这样的体验: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的日子,饭量变得很大。或者有时觉得不饿,但总想吃东西。吃多后悔自责,但是依然控制不住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这种情形下,“吃”并非用来解决饥饿感,而是有着饱腹以外的其他作用。有研究显示,咀嚼有助于舒缓焦虑情绪。试验发现,咀嚼口香糖可引起α脑波数量增多、波幅增大。而α脑波是精神处于平静状态时的标志。情绪紧张、焦虑,则α脑波减弱。咀嚼口香糖增强了α脑波,提示咀嚼行为会使情绪状态相对放松。可见,压力情境下的“吃”,实际上是通过口腔的咀嚼降低焦虑,缓解压力。此外,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还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这是一种让人产生愉悦感的化学物质。所以,失恋的人会吃很多东西,就是无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抵御失恋带来的负面情绪。
另有研究表明,越孤独的人,越易饿,越想吃东西。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吃”在人类进化中是一项高度参与的群体性社会活动。饥饿促进进食行为,进食行为强化社会联系。时至今日,人们大多时候依旧是和他人一起吃饭。所以当人们觉得孤独,就会本能地去寻求食物,潜在的心理含义则是想通过食物寻求社会联系。
通过进食减压或排遣孤独的方式是非理性的、不积极的。我们可以细嚼慢咽,不排斥吃东西,但速度要放慢。在下丘脑处有一个会产生饱腹感的结构,叫饱食中枢,这个部位至少需要10分钟的信号反馈,才能产生饱不饱的感觉。而细嚼慢咽,可以拉长进食时间。这样,一定时间后,饱食中枢就会产生“错觉”:已经吃饱了,进食行为就会因此停止。若禁不住“吃”,可以用含糖量低的水果代替高热量的零食。
孤独怎么办?
写日记,关于日记的记忆大概要追溯到我们的学习时代,很多时候,日记都是作为寒假或者暑假作业,大多是出于应付的心态去写。现在,写日记可以帮我们回忆或美好或凄凉的记忆,加一味调料帮我们缓解孤单的情绪。
听广播,打开收音机,听嘈杂的广播声,好像回到了十多年前,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听一听知心姐姐,解答青春期的迷茫与叛逆。
喝茶,很多人已经把喝茶看做是一种炫耀的方式,精致的茶具、名贵的茶叶,加上繁杂的品茶程序,喝茶也变得复杂。回归原始,一壶清茶,一捧瓜子,淡淡的茶香加上清香的果仁味,没有什么比此刻更惬意了。
运动,这里的运动不是在现代都市的健身房,而是在阳光下、清风里、晨雾中,伴随着鸟儿的叽喳叫声和郁郁葱葱,轻快的脚步、轻松的心情,放空自我,感受自然,与大自然同在何来的孤单。
许多时候还是要放下手机,走出去,去交朋友、找朋友,多跟家人联络、沟通,出去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屏障,一个微笑要比屏幕上变化的动画效果要真实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