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灵感,似乎随处可寻。
比如,前段时间《我的前半生》特别火,然后微博上啊、头条号上啊之类的,就各种文章,各种分析人物性格及行事特征。甚至,我看有的作者啊,分析完贺涵就去分析罗子君、唐晶、白光,反正一个一个来个遍。
当时我就想,这人完完整整追一部剧,可真是太有用了,一点也不浪费时间,素材全拿来写作了。
而我就做不到,我顶多看完一部剧对某些类似的事情感兴趣,然后就把它们串联一起写篇文章。从不会在看完一部剧后,一个一个人物挨着写。一来,是感觉自己观察力不够,有时候并不能从中发现很多有用的线索;二来,是觉得显得有些不专一,一部剧再怎样也不可能对每一个角色都有特别特别良好的想写的冲动。
可是,真正的写作者就应该是于细微处见大义。
好的写作者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是可以把乏味的生活硬生生转化为起着涟漪水花漾动的文字的。
那些写作时候常常愁“灵感何处来”的写作者,我个人认为还是积累太少。写作者最需要的就是时时刻刻准备着记录,以前智能手机未曾出现的时候可以在包包或兜里放个小本,一有灵感就立马记录下来,而现在如果觉得出门携带纸笔不太方便,那手机备忘录以及各种记录软件都可以随时记录的。
这些自己所记录的内容积累到一定量,回头看时,把相似的连结一起,然后提炼出主题,有个大致框架进而提笔写作,写完之后一般都会是特别好的文章。
—1—
我特别喜爱的一位作家达达令最近新开了荔枝电台的主播,她每周六晚直播。在听她直播的时候,常常会有窸窸窣窣的翻页声。有听众问她,在干嘛。她常常都会说,我又突然想到一些东西,我得赶紧记下来才是。
然后就又有人问,你写作的灵感以及文采都是从看的书里获得的吗?她说不是,书只占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她的生活体验与书里所阐明的那些东西的结合。
—2—
我感觉就像微博大V“衣锦夜行的燕公子”微博签名那一句“世界就像是个巨大的马戏团”。我们总能在生活里发现很多事情,如果能够引起自己思考的话,恰巧自己读过一些书的话,那么可能就会跟自己曾经读过的某本书里的某个观点相碰撞,然后一场灵感之旅就开始了。
人有时候还是带有一点目的性比较好,比如出去逛街,直接就想着我今天要为自己找些灵感,然后看见什么的时候都保持着一种好奇心,就像一个看客一般,路过街边都带着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看人看物甚至看来往的车流。这样,在行走的过程中,灵感会很快迸发出来。
就像实践出真知一般,呆坐在那里真理并不容易悟出来。
—3—
我总觉得卢思浩那一句“不管昨夜多么泣不成声,早上醒来城市依旧车水马龙。”是他在某夜伤心难过,第二天早晨上班时候看见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辆,发自肺腑说出来的一句话。
毕竟,那种心境怕是只有自己才会理解的最透彻了。别人说的一概无用。
如果能在哪个早晨,站在某个路口,看看来往的车流就会懂这种感受了。
翻来覆去地说,任何文章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我敢说没有一个人会完全脱离自己的生活,在写作的。写作的主题以及情节甚至细节描写很大一部分都会受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事情再或者所听闻的故事影响。
所以,写作者们,要想写出好篇章来,就在自己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就试着把自己的生活深挖。生活处处见真知,把自己的生活深挖下去,会有清泉涌出的。
来到简书真正写字的第1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