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好像从三四岁上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整个二十年的求学生涯都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我庆幸我有三个多月的闲时间来让我挥霍,做自己。
闲下来最开始的一个多月刚考完公务员,累死累活,想着终于可以安心玩耍了。于是每天看电视,玩电脑,刷手机,把备考阶段没有看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全部恶补一遍,感觉生活无比惬意,觉得我的人生终于能够没有任何压力做想做得事,尽情得玩耍了。纵容着自己挥霍着我的时间,也算是对自己的犒赏。
就这样闲散了一个多月后,便开始“闲”得发慌。一年多的披星戴月,昼夜备考,一闲下来,心里无比空洞,每天在浪费生命的罪恶中无比慌乱。即使出去旅行,看着节目,玩着手机也依旧没有填充起自己内心的空虚。明明心里逼迫自己不得浪费生命,可是,又实在提不起精神去看专业书,充充电。
再后来,我突然开始明白,既然不想看专业课书,不想看电视剧和娱乐节目,那就不强迫自己,就去做点想做的事就好。只是定期看《天天向上》、《金星秀》、《世界青年说》这三个娱乐节目,每天练一个小时瑜伽,看看以前想看却没空看的的书和老电影,做做想吃的菜,做做小手工,睡前不再刷手机,早睡早起。直到现在,虽然我还“闲”在家里,但是我的心却再也不空了,它很充实。
杨小姐说她在地铁上看书能让心静下来,我说还有另一个方法,就是做手工。我放着喜欢的音乐,做书签,刻香皂,握刀的手都红了却甘之如饴。就这样在无比“闲暇”的时间了,我第一次知道我喜欢布鲁斯音乐,喜欢美国乡村音乐,喜欢轻摇滚;也第一次知道我爱看人文社科类的书,喜欢大情怀的纪录片,喜欢看温情系的电影;我也第一次知道,我能够做出我想吃的菜,而且据说味道还不错。我也开始思考,或许我的大学应该学习的是社会科学类的专业,或许当初应该学学美术,万一成个美术工作者呢。这些是我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后得出的出于本心的结论。在这个“闲”下来的时间里,没有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我终于能够有空慢慢体会我爱什么,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我庆幸上天给我这么个机会,让我体验着慢生活。这样的生活可能随着上班很快就消失了,下一次这样的体会恐怕就是我退休的时候了(如果我不需要帮我孩子带孩子的话)。但是这种体验却让我无比珍惜。
闲下来没什么不好,空虚一阵子也没什么不好,这样,你才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自己。人应该独处一下,做点不违背自己的事,顺着心意,不管别人,想干嘛就干嘛。
我拿着自己做的书签给我妈看,我开玩笑说:“当初小时候你培养培养我说不定我现在就是个艺术家,一件作品一百多万呢。”我妈回答我的话在我耳边回响了一天:“你的人生刚刚开始,你还有的是时间通过努力让自己的作品要价一百多万,那你就可以真的买得起劳斯莱斯了。”(我最喜欢的车就是劳斯莱斯)。未来什么样谁都不知道,给自己个思考的空间、时间,哪怕在上班的地铁上,哪怕睡觉前不玩手机的那段时间。我们还足够年轻,人生刚刚过去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那就在责任之后,满足满足自己,犒劳犒劳自己,时不时感谢一下自己,偶尔“挥霍”点时间,也是极好的。只有在所谓的“挥霍”中才能找到那个你自己都不记得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