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方哲学史》,詹姆士的思想很有趣,就如罗素所说,贝克莱派的唯心主义配上怀疑主义,给了他一种用信仰神来代替神的勇气,于是,我想着信仰神这件事情于我有益,我便信仰神好了,因为我认可我保持这种信仰,所以我幸福,这样的态度,我很喜欢,而愚昧的人们(无偏见,我认为我自己某些程度也是愚昧的),她们绝对不会想到这一层,她们只是被洗脑,盲目地去信,其实也只是这种洗脑让她们潜意识觉得这事儿我相信对我有利,但她们不自知。现在想想,所有宗教其实洗脑的都是这一条,只是詹姆士把他给点明了,也难怪教皇会因此谴责他。
但是总觉得这种想法很拧巴,因为这观念于我有利,所以他是“真”的,那这么说起来,我杀了其他人这观念也于我有利啊,如何破?也许,这个“有利”也要放全局大视角去考虑,而大多数人没做到这一点,只是出于一个小点就觉得是“真的”,所以这世上才有这么多杀戮和背叛、愚昧和无知。
但其实要让人改变视角,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实际上,不止詹姆士这么认为,大家应该都是这样认为,只不过詹姆士将他提升到一种主观主义哲学上而已。于是,各人的“真”观念才不停碰撞,但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真理”,不是吗,感觉詹姆士就是陈述了这样一个“符合”实际的“真理”而已。
詹姆士的惊世骇俗,也在于他彻底否认了主体和客体的根本性关系,认为意识只是人们发明的一个名词而已,这种中性一元论的彻底经验论十分新颖,颇有些“道生一”的感觉,也让我想到了《禅与摩托车修理技术》里的“良质”。也正是由于抱持这种信念,所以自然催生出他主观主义中认为信念有效果便是“真”的感受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小宇宙,自己说了算,哈哈。
但如何将这些小宇宙组合在一起?为何有那么多小宇宙都保持同样的规则?比如宗教信仰这个问题,因而,这种共性问题,倒是期待詹姆士如果能多有些研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