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奇特的一生》。书拿到后,先看了附赠的小册子《怎样阅读奇特的一生》,这是几位响当当的自媒体大咖阅读此书并实践的分享文章,了解到这本书备受推崇的原因,其核心价值内容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的“事件-时间日志”。这个看似简单,却实难坚持的行为,被视作他能如此高产、取得惊人成就的关键所在。关于这个日志的内容和记录方法,牛人们的分享中已经有详细的版本和解读,非常精到实用,我也做好了笔记《不是没时间 而是有效时间不够》以便今后参照实践。
那么以这条“时间日志''为主线贯穿牵动的,究竟是怎样奇特的一生?每天详尽的时间记录后,进一步又做了什么?作者认为时间日志真正给柳比歇夫带来了什么?我带着这样的问题翻开原著。
柳比歇夫其人
前苏联著名昆虫学家,生前发布过七十多部学术著作,大量印刷文献,每年还有惊人的通信量。
他有大批的崇拜者,拥护者,景仰者和读者,按今天的说法就是粉丝无数啊!而在每一个相熟朋友口中的他却是各有不同。
他年纪轻轻就确立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一个庞杂深邃的领域,明知即使穷尽毕生,所及也只能是一个细小分支,但他似乎从不要求目标一定实现,却是始终坚定不移的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
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时势动荡,经历战争,爱子阵亡……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他前进的步伐,相反,这个时期不仅照样完成了计划,而且还是效率极高的年份之一。
他一贯保持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敢于质疑权威并努力研究论证,即使被最后证明是错误的,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资料。
他博览群书,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巨大成就,对哲学、历史、时政方面也兴趣深厚,发表过大量文章,以至于被人质疑,认为如果把这些精力全部用在专业上,那作为岂不是更加不可限量?
他生活俭朴,不要求超过最低必需品之外的东西;他兴趣广泛,音乐、运动、写信、社交,生活似乎从未缺失什么,他不是天才,确做出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虽然谈不上建树丰功伟业,但他实现了更重要的——过得很好的一生。
时间日志后的定期总结
在对每一天的事件-时间及大致分类记录之后,柳比歇夫会进行月小结和年总结,其中包括这样的内容
然后以此为依据,做出下月计划,包括常规事务的完成用时,而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的误差小到不可思议,没有长期的验证积累不可能做到。
年总结中还包括读过哪几本书,游泳次数,同朋友学生交往用时,看过哪几部电影等,乍看似乎过于繁杂无聊,深思却非常值得玩味,自己在一年中到底能干多少事?每一年各类型事务的占比变化是否反映了自身的某些倾向?还有多少潜力可挖?
看到这里不禁会想,这个总结也是个大工程啊!没错,柳比歇夫对每份小结也做了代价记录,详细月小结1.5~3小时,制定下月计划1小时,共计2.5~4小时,而一般月预算时间为300小时,占1~2%,似乎很轻松啊
时间日志给柳比歇夫带来了什么
这一本本的日志使他能够精确地感知时间。并以此为鉴,去探索未来的可能性。时间,对于他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详实的记录犹如一张张细密的网,抓住了我们往往不易察觉,变幻无常,让时间无声无息溜走的细节。时间在他面前,被物化得明明白白,那就是记录中时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和生活片段。他懂得怎样和时间做朋友,使繁忙自律的生活仍旧可以充满乐趣。
两个关注点
这本书还有2个我自己的兴趣点,一是他在专注研究自己学科领域同时,其实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其它貌似不想干的兴趣上,甚至引发朋友们的质疑,专注和多元化究竟应该怎样平衡取舍,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是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于书信往来,比如1969年,他收到419封信,回复283封,在时间日志中,用时比例不可小觑。这对于连十分钟都不肯轻易放弃的他,实在是慷慨之极,因为他认为这是可以给别人的小小帮助,这时可以忘记时间,全力以赴,这是怎样的真诚之心啊,品性高贵,德才兼备难怪圈粉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