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so easy to be careless, it takes courageand courage to care!"在听到一名学业堪忧,也没有任何技艺傍身的女生说要休学时,多丽丝老师看着他满不在乎,故作不羁的挑衅眼神,终于再无也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疾首蹙眉的吼出了上面这句话——在乎比冷漠,无视要难上千百倍。看毕电影《超脱》,这句话也时而跃然脑海。
心理学家Erics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二十岁左右,“我”与“爱”是生活里绕不开驱不散的霾。对自我的认同感,与社会产生联系的过程,常常令人感到矛盾、焦虑,而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教学事业极其失败的社区学校里临时来了一名叫巴赫特的老师,不是因为喜欢四处云游才不在一处久留,正相反,始终无法忘记母亲自杀的童年梦魇使得巴赫特骨子里就就被剥去了安全感,所以他从来不去寻求一个归属。面对残酷的现实,也许你会愤然报复,或者负隅顽抗,巴赫特则有别于前两者,他用肆意洒脱的外壳抵御现实,却因为体谅世间各种不易,选择用温柔与善意对待他人。巴赫特给予叛逆学生的,正是足够的尊重,并且试图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精神上的关怀,竭力避免孩子走向歧路。他教会学生爱惜自己的身体,尊重并热爱每个人的梦想,为了所在乎的人和事,不断的去追求去努力。
影片里,男主是问题学生的救赎者,救赎他的人却是他从街头收留回家的失足少女艾瑞卡。随后,少女对巴赫产生的依恋使他倍感惊慌,极力回避这种被爱的不熟悉的感觉,执意要送她离开自己的身边。生活中的我们又未尝不是如此呢?为了避免剧烈的悲痛,一同拒绝了,狂喜的降临,连是否接受爱也变得小心谨慎。直到爷爷去世,在艾瑞卡不屑的陪伴下,男主终于逐渐卸下防备,达成了与自我的和解。既然亲密之人终将分离,那便不要害怕失去,珍惜当下能陪伴在他身边的分分钟吧!真正的超脱不该是绝对孤立与世隔绝,而是明知有不美好的存在也愿意与之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