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因为有时间和精力,我开始更多的关注我身边的年轻父母们以及她们的宝宝们(除了我所在小区里的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早教机构的孩子们)。今天就分享一些我接手的真实案例,我想透过这些孩子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可以给到做父母的我们一些提醒!
A宝宝(女宝):2岁,不好好主动吃饭(无论老人给孩子做的多么丰富的食物,一定是全家人追着喂,才勉强吃一些),经常拉、尿在裤子上,奶奶更关注孩子是不是吃的胖乎乎的,担心孩子免疫力不好,更关注是否干净,很注意卫生,因为觉的是女孩子,平时语言上的提醒和讲道理也会很多,南北方家庭的结合,宝宝一段时间在奶奶家生活,一段时间在姥姥姥爷家生活(妈妈描述,两家人都有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且彼此看不上对方的生活习惯),爸爸、妈妈下班后,自己玩手机(奶奶描述),即便周末在家也会是老人照顾孩子更多一些。爸爸妈妈甚至带着老人过来,想让我说服老人,不要那么固执。
B宝宝(女宝):1岁8个月,不好好吃饭,吃手,吃到严重变形,红肿,极度黏妈妈,离开一刻都会大哭不止,所有食物,包括粥在都会再用料理机打成糊糊,水果只吃苹果,且只能用勺刮成泥。平时主要抚养人是姥姥,姥姥说自己是有洁癖的,从小教宝宝不要亲吻,减少拥抱。爸爸平时很少参与养育和照料孩子的生活(妈妈觉得女儿不愿让爸爸靠近,只要妈妈,且爸爸也的确不会照顾,换纸尿裤和冲奶都不会,连抱孩子都抱不好),给到妈妈一些可行的建议时,妈妈总是说,您跟爸爸说说吧!我说他都不听,都没用。
C宝宝(男宝):3岁1个月,在父母和阿姨跟他说话过程中经常捂耳朵,不看对方的眼睛,不进早教教室,表达:害怕、害怕。在我和小朋友的互动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他有些紧张也很谨慎,不爱说话,但可以与人交往。从出生到现在换了六个保姆,妈妈也认为频繁换保姆,是造成孩子的安全感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养育人是阿姨、姥姥和奶奶,妈妈是北京某城区法院院长,工作忙,即便每天从单位到家只有5分钟距离,也总是等到8点多才能到家。妈妈陈述自己喜欢工作,因为在工作中很有成就感,爸爸在事业单位上班,每天四点钟就下班,经常跟别人出去吃饭喝酒,也要到8点多才回家,平时很少全家人一起在家里吃饭,保姆经常快速喂孩子吃饭,因为保姆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做(姥姥陈述)。爸爸不断的感叹说:您说,别人家养个孩子都好像挺容易的嘛?为啥我家孩子这么难弄呀?
D宝宝(男宝):1岁四个月,每天,每顿饭,吃饭要花两个小时,家里老人追着喂,父母科研单位上班,姥姥姥爷带,晚上睡觉总是会跑到姥姥屋,哭闹,让他跟姥姥睡,又不行,在家里跟妈妈最亲近,其次就是姥姥。爸爸和姥爷就往后排了。父母很积极,愿意看书,愿意听讲座,和学习更科学的育儿方式。但面对家里强势且又固执老人(追着喂孩子、不能见孩子哭等等),没有尝试过,妈妈甚至不敢跟家里老人直接表达,因为他们一定会勃然大怒,对此很无奈,很困惑。
这只是我这段时间里接触的比较极端的几个家庭的案例,但更多的是那些还没有典型的症状(吃手吃到变形、不与人目光接触、等等)孩子的家庭,更多的年轻父母或者老人备受困扰的是孩子(0-3岁半居多)的:吃,喝,睡觉、排便、交往、胆小、内向等等问题,以前书上也会看到很多有这样困扰的家庭,原本以为现在科学养育孩子的方式真的随处可以获得(网络,书籍),但这么多真实的大量的案例,还是很让我很吃惊的,最直观的感受是对于大城市的0到3岁的孩子来说,在物质层面太过精细,而在心理感受层面又太过粗糙,其实又何止0——3岁的孩子呢!我在幼儿园和小学见到的孩子们,也一样会被粗糙的对待。很久以前看过尹建莉老师写过的一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书中有一个理念是:养育孩子是可以并不复杂、甚至很简单、很享受的,很愉悦的一件事,如果一个家庭因为养育一个孩子,每天鸡飞狗跳的,家里人的关系是焦虑和紧张的,那这一定是有问题的,那些看上去是因为孩子引发的纷乱复杂的养育和家庭问题,可能背后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努力的地方:
一、我们是否承担起了做父母的责任
我看到的很多父母在生活上都很依赖老人或保姆,并不够成熟,虽然年龄已经三四十岁,但不愿意自己担负起做父母或者是成年人的职责,白天是在单位上班,晚上回家就是看手机和电脑,即便陪孩子玩,玩不了一会,孩子就跑开找老人去了,尤其是爸爸们就会说:看,不是我不陪他玩儿,是他不让我陪啊。在咨询过程中,我遇到更多的是老人带孩子来上早教课的,即便是周末,爸妈也未必都能来。这些爸爸妈妈们都去哪了呢?
很多老人来说:妈妈博士论文答辩很重要,爸爸妈妈工作太忙老出差了,妈妈在政府部门工作,经常要开很重要会。他们忙、太忙了,等等,日常生活都是老人来照料,而且我发现找我做过咨询的85%的孩子夜里都没有跟妈妈一起睡觉。都是老人带着睡觉,更有甚者,从出生就是跟老人睡的(说到这里,我会很痛心的,因为我深知,那些最能影响孩子一生的人,一定是深夜陪孩子睡觉的人,深夜陪孩子睡觉的人就是带给孩子安全感的人,这个人最应该是孩子的母亲)。还有个别的奶奶说这孩子爸妈几乎从来不参与养育,除了报早教,需要交钱,其它就都是我管的,甚至有些报早教的费用都是老人出,年轻父母除了生孩子,还要忙工作,忙进修,当然,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挺重要的,唯有养育这个孩子,看起来并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其次,老人的包办、替代(对生活上的照料),不仅仅是对隔代: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也包括对年轻的父母。很多时候做父母的我们其实并没有弄清楚,或者说也清楚,只是不愿意负起自己做父母的职责,那就是:我们只是需要老人辅助我们照料下一代,但并不代表什么都甩手交给老人做,我们对孩子情感的建立,就来自于日复一日地给孩子做饭、洗衣、照顾他睡觉,给他洗澡、擦屁股、擦鼻涕......爱就体现在这点点滴滴之中,或者说,爱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发生着,建立着。二、父母是否给到孩子足够的、高质量的陪伴。
孩子天然需要父母亲密的陪伴,无论多长时间,都不嫌多。而我接触的很多家庭,尤其是有育儿困惑的家庭,在孩子0—3的阶段,往往是没有给到孩子亲密的陪伴时间,尤其是很多妈妈自身还要面对很多问题,无论是因为工作、家庭事务、夫妻关系等等,状态很好的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
除了母亲,父亲的缺位,也是很普遍的问题,家里的排序永远都是妈妈是第一位,其次是姥姥或奶奶。最后才是爸爸。有些更甚的是奶奶,之后是爷爷,最后才是爸爸。
而父母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就不过多赘述了。
三、我们的夫妻关系是否亲密、和谐。
网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你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爱他的妈妈,可是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能够好好说话,平和的处理家庭事务,在孩子养育问题上能够基本达成共识,已然很难得了。在一起多年,还能够亲密陪伴或者帮助对方成长的就少之又少。
而来咨询的大多数父母,就更是如此,经常是我提到一些问题时,妈妈面对我的时候,更多在指责爸爸怎样怎样,爸爸面对我的时候,又会说,妈妈是怎样怎样,显然夫妻之间这样的话题很少去沟通和表达,甚至爸爸妈妈都会表达:说了也没用,他也不会改。更不要谈,夫妻之间给到对方支持和肯定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一定不是某一个单一的原因造成的,它是多维度,是从孩子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体现出来的。这其中包括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对待孩子的态度、养育方式等等的一个综合表现,但如果孩子的父母关系平等的,亲密而且是互相支持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即便父母会有一些不恰当地处理方式,也不会对孩子的未来有严重的创伤,反而孩子可以从父母身上学习到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以及想办法平和的解决问题。
四、身为父母我们,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智。
比起我前面讲到的生活上的照料,更让人担心的是:做父母的我们心智上的不成熟,经常会有年轻的父母来咨询,即便是非常小的事情都不确定,一定要来问我可以这样吗?我可以那样吗?好像养育孩子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的问题,对于这些年轻的父母,来说,都需要审慎的做出决定。
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育儿书籍,育儿讲座,所谓的育儿专家,新媒体时代的资讯,太多太多,除此之外还有些机构和媒体,为父母们制造各种教育的焦虑,然后父母们为了摆脱焦虑,再花钱买单(这个有机会再深谈)。而我们这代父母在原生家庭的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支持。这样一路带着各种创伤成长起来的我们,本身的自我就不够完整,人格也不够独立,再加上大量信息的充斥,导致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我也在不断的提醒自己和其他父母,不要忘记我们做母亲的本能、父母的初心,你的感觉是什么,那就是什么,尊重你自己和孩子内在的真实感受,忘记专家说的孩子的睡眠定律、大运动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和情绪管理等等。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参考他们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适合孩子和自己的判断。因为只有你最懂你和你自己的孩子。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做父母的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成熟的心智。
写下此文,也是对我自己成长道路的一个反思,心智成熟的旅程是极为漫长的,同时又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而且是毕生的任务。愿我们可以一路借由向伴侣、孩子、生命中遇到人和事学习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我身边越来越多的爸妈们开始重视孩子,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重视孩子0—3岁、甚至0—6岁的生命早期的教育。无论是帅气有型的90后奶爸,还是说到在2岁多以前没有给到孩子足够安全感而难过落泪的妈妈,亦或者一对不断学习(场场讲座都来参加)看书,课后咨询,回家实践的学霸父母。都让我看到,这个时代,孩子们的生存环境在越来越好的转变!
感恩一路上的遇见!
感恩我一路上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