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我有了大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光,可是先生还要整日马不停蹄地为“五斗米”奔波。没办法,我只能一个人玩。
正好有一个去北欧旅行的机会。
北欧,可是号称离天堂最近的人间仙境、上帝的后花园呀!我便带着无限神往欣然启程了。
落地的第一站是瑞典的哥德堡。晚上好好地休息了,预备养足精神在瑞典的大街小巷四处转转。
第二天,早早起来,漱洗完毕,背上行囊。
可是我呆了,仿佛全瑞典的人都还在睡懒觉,阳光照耀的大街上空旷无人。都上午八、九点了,临街的店铺,竟没有一家开门营业的,连个卖早点的路边摊都不见一个,我只好掏出背包里的一块面包来慰慰辘辘饥肠。幸好头顶有令人心醉的纯净蓝天和白絮一样的云朵让我忍不住仰望又仰望。
直到十点以后,街上的人才开始渐渐多了起来,商店的门也次第开了,隐约有丝丝咖啡的香气在鼻翼前弥散。我走进了一间咖啡屋,寻了一处临窗的位置坐下。
陆续有人进来,有的端坐窗前凝望街景,有的摊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桌上都放着一杯香浓可口的卡布奇诺。没有嘈杂喧哗,只有音乐缓缓流淌。
我心内茫然,这传说中的首富国度,怎么会这样的落后呢?眼前不见巍然林立的高楼大厦,街道上没有各种的豪华轿车疾驰穿梭,只有穿着朴素却气质优雅的行人不慌不忙地来去。静谧的气氛,似乎像二十年前中国偏远山区的乡间。当然,街景之美是不可同比的。
好巧不巧,咖啡屋的一角坐了一位长发披肩的黄皮肤的亚洲女子,凭第一眼只能如此判断,上前探询,惊喜地发现她真的是中国人。她告诉我,她的丈夫是瑞典人,她也已入了瑞典国籍。她给自己重新取了一个中文名字――罗敷。哈,这名字,简直不要太美!
她看着我万分惊奇的样子,笑了笑说:在瑞典,不如说整个北欧吧,人们崇尚的是过慢节奏的生活。商店至少要到上午十点才开门,下午六点准时关门歇业,碰到星期日,所有的商店一律不营业的。工作之外的时间,北欧人都会以陪伴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为重,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家人说说笑笑饭桌上的时光,是北欧人心里永远的愉悦和牵绊。像这样的学生暑假时间,瑞典的政府机关和政府所属单位,也会同步放两个月暑假,目的就是让父母有时间陪伴孩子,可以悠闲自在地陪孩子去海滩冲浪,到度假胜地去亲近大自然,抑或到周边国家去旅行,培养亲子之情。
罗敷继续说,我知道你心里的疑惑。其实,你是担心工作轻松的北欧人收入来自哪里吧?要知道,北欧国家的人均GDP很长时间都是排在世界前列的。更重要的是,北欧是高福利和均贫富的国家,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依照基尼系数测定,全球贫富分化最小的国家都在北欧,依次是丹麦、瑞典、捷克、挪威。北欧是如何实现高福利和均贫富的呢?北欧国家的企业,其CEO薪酬与工人最低工资一般只相差2到3倍,最多不超过7倍。像CEO那样的顶级高层,由于高所得税(最高可达83%),去税后实际收入比清洁工只高一点点而已。因此,对于北欧人而言,工作已不是谋生的手段,他们更在乎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又为社会做贡献。当然,北欧人退休后的待遇跟工作期间的收入还是有一定关联的。基于这些原因,北欧人还是愿意出来工作的,几乎没有谁愿意做懒人靠国家的高福利过完一生。
“哦,原来如此。”我点头,释然,顿生慕艳意。
罗敷说,她很抱歉不能陪我行走北欧,但她愿意帮我解决一些旅行中的问题。我们互留了MSN。这就已经很好了呀!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走走停停。
在所有到过的公共场所,我几乎看不到北欧人乱麻一样挤成一团买菜、购物、挤车的“盛况”,大家都自觉地排着队;公交车到达每一个站点的时间都非常准时;看不到一个北欧的年轻人在路上不时地盯着手机屏幕看;不管在飞机上、火车上、电车上、轮船上、夏日的草坪上,还是每隔几百米就有一间的咖啡屋里,处处都是人们岁月静好的阅读场景,大人、小孩在口袋里总会塞一本书。
兴趣和职业使然,我更关注北欧的孩子和北欧的教育。
常常会看见大人蹲在小孩子的面前认真地聆听孩子的心声。罗敷说,北欧是一个孩子和动物都没有心机的国度,整个国家都是孩子们的游乐场,所有的大人都是孩子的守护神。北欧教育不许教师家长使用武力。她还给我讲述了一位老师如何教育熊孩子的故事。
小学校园里,下午两点过后就是课外活动时间了。老师会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到附近参观牧场,或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学校有供孩子们玩耍、奔跑的大操场、沙地、滑梯。只要风雨不是太大,孩子们都不会带任何的雨具,身上淋湿了也不会在意。
偶尔看到十一、二岁的孩子在工厂(公司)里上班,不免惊讶:童工?罗敷告诉我:在北欧,七、八年级的孩子需要趁暑假去不同的公司实习二到四周。实习单位由孩子自己去联系。实习期间没有报酬,但会管餐。实习结束,实习单位会认真写好实习评语,寄给学校,学校则以此为凭据给孩子们一个社会活动课的分数,算是一门成绩。所以假如一家跨国公司里有很多刚刚参加工作年轻人,最不会让物业部门操心的一定是来自北欧的。
最让我觉得奇怪的是瑞典的大学了,走进去很难判断出谁是学生,谁是教授,因为校园里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很多,坐在下面听课的有白发老者,讲台上站着的却是年轻人。罗敷说,北欧的大学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他们并没有“一考定终身”的所谓高考。任何念完高中的学生持高中毕业证书和平时考试的成绩单都有资格申请自己可以够格的、喜欢的大学去念。但是北欧国家的大学真正是“宽进严出”的。所以进了大学之后,压力才骤然袭来,严格的毕业考核,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不合格就必须重修,根本不像中国的函授、电大、夜校等。而且每个学生平时在学习期间的态度、表现都是评定成绩的内容。
我总算是想明白了,北欧人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是由他们的学习条件决定的。北欧人任何年龄段都可以进入大学免费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得到足以维持此阶段日常开销的生活补助。难怪有许多北欧人不仅经常换工作,甚至敢于在放弃工作后,中途竟选择休息一两年,出去周游世界,原来他们可以转一圈回来又回到大学里学习几年再找工作。罗敷打趣地说,北欧人的工作选择就像萧红以倭瓜为例描述过的那种超自然的“倭瓜生活态度”:夏天来了,倭瓜们想开朵闲花就开朵闲花,想结个倭瓜就结个倭瓜。
我还去了瑞典的小镇和乡村,看到那里所有的建筑都显得古朴而漂亮,每一幢乡村别墅建得似乎都很随意,但与周围的风景又是那样的完美融合。我惊叹于这种低调的奢华。罗敷说,如今的北欧人讲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从来无意于改造大自然原本的“天造地设”,且不说乡村、小镇了,就是在市区也很难见到大张旗鼓地拆拆建建“日新月异”,所以十年前去过的街道,十年后去还是一样的街景不变,静物画一般,让人在稳稳的岁月街道里安心行走。其实北欧建筑是经历过国家浪漫主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功能主义,以及经过工业革命后要求回归的二十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有机建筑,才到了从八十年代至今的后现代主义:人们将设计的目光重新投注到“以人为本,天然和谐”的舒适、简约、“接地气”的人本建筑上,并意图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观完美地体现在北欧的建筑艺术里。
快要离开瑞典之前,我受到罗敷的邀约,她要请我去她家做客。我自然激动非常,因为这让我有幸获得了一次走进北欧家庭的机会,我一直都很想了解北欧人的家族观念是怎样的。
罗敷在家里准备的午宴丰富而不靡费,她的家人也都很热情。用餐后罗敷为我解疑,她说,北欧人也许并不重视四世同堂,同高堂双亲在圣诞节、仲夏节团聚一下已是极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欧人就不孝顺或者说冷漠,因为在北欧人看来,每一对夫妇都是独立的,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间和圈子,父母也有父母的生活空间和社交圈子,就像自己和配偶的生活不喜欢被别人打扰和计划一样,北欧人也从来不会去打扰和计划父母的生活,包括要求带孩子。因为高福利,成年后的北欧人和父母之间也不存在经济和扶养方面的瓜葛,两辈人的来往就是偶尔地互相看望。总之一句话,北欧人基本上和父母都是“君子之交”。
我问在北欧生活有没有什么不好的方面。罗敷直言,让我们中国人不太习惯和理解的也有一些:比如没有热闹的夜生活可供消遣;比如北欧人特别看重提前预约和守时,最怕有人突然造访,在北欧如果没有预约,简直什么事都办不成,甚至连门都进不去;在北欧,看病特别费劲,普通的病症都得预约,漫长的等待着实让人崩溃,除非危重病人才可以挂急诊;毕竟北欧大部分地区常年气温偏低,蔬菜的价格还是蛮高的。
简约,自然,节制,宁静的心态,家庭的温暖,工作的自由,书香氤氲……我沉浸在北欧人的幸福感里找不到归途。
――突然一下惊醒,啊,原来我只是梦游了一场。
不得不说了,我只是看了一本书而已,书名为《这么慢,那么美》,作者是一个叫罗敷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