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秋恰逢过半,故称作中秋。
它又称祭月节、月夕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我似乎对它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啃着月饼,我好奇的搜索了一下才发现,我好像对它有很多误会!
嫦娥:我根本不想奔月!
「嫦娥奔月」大家都听说过,但许多人似乎并不知道她为什么奔月。
这就要从很久以前说起了。
在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被称为金乌。
他们在天上轮流值班,人间一片祥和。
突然有一天,这十兄弟心生叛逆,一起跑出来溜达,结果人间瞬间变成了地狱。
庄稼枯死,土地龟裂,森林房屋纷纷起火,民不聊生,万物欲休。
这个时候,一个英雄站了出来,他天生神力,箭术超群,练就了一手「反手背射」的神技,他就是后羿。
后羿爬上了东海边上最高的昆仑山巅,背手搭弓,把千担神弓拉到满月,猛然间九箭齐发!
九道虹光乍现,撕裂苍穹,九个金乌被精准命中,纷纷陨落当场。
剩下的一个金乌在后羿的神威下瑟瑟发抖,害怕极了,立马答应往后按时起落,绝不再做坏事。
人间慢慢恢复了平静,而后羿名声大噪,成了拯救人间的大英雄,而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少不了有一个女人。
插画来自Rebecca-HU
一日,后羿在森林打猎,偶遇了一个迷路的少女,一问姓名,乃叫嫦娥。
两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很快就结为夫妻,过上了神仙眷侣的生活。
后羿开起了武馆教人箭术,事业节节高升,嫦娥贤惠持家,操持琐事,小日子过得十分舒服。
这种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太久,被后羿射死的九个金乌居然是西王母的亲生儿子,儿子的死让王母悲痛万分。
但她母仪三界,怎能随便处置一个拯救人间的英雄,于是她心生一计……
西王母把后羿叫到了昆仑山巅相见,并赐给后羿一颗仙丹,只要吃下就可以长生不老,飞升仙界,成为神仙。
她想让后羿吃下仙丹飞升上天,这样他和他爱的嫦娥就会天人永隔,无法相见,也算是让后羿尝到了失去至亲的痛苦……
没想到,后羿根本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他非但没吃,回家后,还让嫦娥把仙丹藏了起来。
这事却被后羿的朋友逢蒙知道了。
此人心胸狭窄,见不得朋友过的比他好,于是,他恶从胆边生……
一天,后羿带着一众徒弟去森林打猎,当晚,逢蒙就乘机闯进了后羿的家里。
他提着刀,凶神恶煞的威逼嫦娥,让嫦娥把仙丹交出来。
惊慌失措之下,嫦娥吞下了那颗仙丹。
霎时间,嫦娥身轻如烟,霓裳羽衣加身,华光异彩,美的不可方物!
她不可自控的往仙界飞去。
那晚正是八月十五。
圆月下,一个仙女缓缓升空,她眼角滑落的泪水被寒风吹散,消失在深蓝的夜空。
村子里的小孩兴奋地呼喊着:「嫦娥奔月啦!嫦娥奔月啦!」,大人们闻声跑出来,都被眼前绝美的奇景震的说不出话来。
嫦娥选择留在了广寒宫,因为那里离自己的丈夫最近。
尽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只白兔在捣药,唯有一个莽汉在伐树。
等后羿赶到家中,那个可恶的逢蒙已经消失无踪。
后羿心如刀绞,他只能在每年八月十五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在院中摆上一大桌嫦娥喜欢吃的饼食蜜饯,瓜果鲜蔬,虔诚拜月,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妻子看见。
乡里乡亲被后羿和嫦娥的感情所感动,纷纷开始效仿拜月,以求团圆。
慢慢的,王母也动了恻隐之心,便下旨同意嫦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之时,下凡与后羿相会。
嫦娥和后羿的凄美爱情为中秋赋予了团圆的含义,却来得令人心碎。
后有诗神苏轼挥毫泼墨,写下的《水调歌头》,显得颇为应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不只是团圆
天上的圆月寄托了人间的团圆。
但除了团圆,中秋还蕴藏了很多别的含义。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
根据上面记载可以发现,在夏、商、周时期,他们会在仲秋举行养老仪式。
行政人员会挨家挨户走访和记录年事已高的老人。
然后给老人赠予拐杖方便他们走路,或给他们糜粥让他们以食养身。
一如书中所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因此,最早「中秋」被赋予的意义是「敬老」。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是祭祀月亮的意思。
也就是说,在古代,帝王诸侯就开始有了中秋祭祀拜月的活动。
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神明,便望月顶礼,感恩庇佑。
所以,「中秋」也是古时候的人们表达对天象的崇敬。
除了对天象的崇拜,其中还有着另外一层意义。
相传,齐国有个面目丑陋的小女孩,名叫无盐。
她从小虔诚拜月,祈求月神可以让自己的容貌变得像皓月般柔曼秀美。
她渴望完美的爱情。
兴许是月神听到她的祈祷,降临了祝福,渐渐长大的无盐出落得亭亭玉立。
某一年,恰逢八月十五中秋节,皓月当空,月色玲珑。
单身的男女都跑到了街上,希望能在中秋之夜,借银汉玉盘的浪漫天象寻得一段良缘。
而无盐又开始向月神祈祷。
月光洒向无盐,让她圣洁的犹如仙女下凡。
正在巡街的齐国天子齐宣王看到了无盐,对她一见倾心,随后便接她入宫,并立她为后,对她百般疼爱。
自此,很多心怀憧憬的少女,也开始效仿无盐,在中秋月圆之时,祈求变美,收获爱情。
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中秋其实来自古代人民秋报拜神的遗俗。
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玉露生凉,瓜果飘香。
作物开始成熟,付出得到回报,于是人们都开始参拜神明,表达感恩,庆祝丰收。
延续至今,中秋又有了「和谐」这一层寓意。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中秋佳节,人和家和天下和,世界大同,其乐融融。
月饼的身世之谜
中秋不吃个月饼,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至于为什么吃,很多人却说不上来。
月饼的身世之谜要追溯到隋朝末年。
隋末民变,各地纷纷起义,唐军吸收了大量的反隋义士,这人一多,军粮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唐军营帐外,裴寂眉头紧锁,苦思军粮的问题。
裴寂(570-632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唐朝开国功臣、宰相,追赠绛州刺史裴瑜之子。
突然,他抬头望月,灵感顿生,于是便构思出了形似月亮的小饼作为军粮。
这饼方便携带,易于保存,又十分管饱,顺利的解决了当时的军粮问题。
唐初时期,这种形似圆月的饼就成了宫廷专供。
在宫中,它雅称有很多,比如「宫饼」、「小饼」、「月图」等等。
而「月饼」这个名字,据说是四大美人杨贵妃取的,但真假有待考证。
《洛中见闻》中有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可见当时这饼并没有在民间流传普及,而是在宫中成为了一种中秋特有的恩赐和荣誉。
直到宋代,八月十五过中秋节吃月饼也才终于被官方敲定。
而月饼也逐渐演变成「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由于月饼的制作不难,食材也容易获得,加上味美香甜,很快就在民间流传,中秋赏月吃月饼之风渐盛。
真正让中秋吃月饼成为传统习俗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元末时期,在暴政的统治下,中原人民苦不堪言。
朱元璋等人就开始密谋起义造反。
当时,朝廷对书信的往来管控严密,想要通过书信传递消息非常困难。
于是义军军师刘伯温便在各地散布谣言,说有瘟疫正在流传,人们必须要在中秋节买月饼吃才能避祸。
之后,他让人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之中,再分别送到各地起义军手里,借此顺利的向所有反抗义军传达了他们的起义时间。
八月十五当晚,各地义军同时揭竿而起,声势滔天,义军摧枯拉朽,轻而易举的攻破了元大都,元朝随即覆灭。
庆功宴上,朱元璋觉得月饼对起义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传下口谕,每年中秋节就吃月饼,举国同乐。
于是乎,中秋节吃月饼便成了传统习俗流传至今!
早期的月饼形式单一,经过时间和地域的发酵,它逐渐演化出了许多版本。
广式、潮式、苏式、京式、徽式等等,外皮不一,有酥有糯,内馅多样,亦咸亦甜。
但不管形式口味如何,它寄托的美好祝愿都是满的。
对了,月饼要跟家人朋友分食,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也是中秋的精神要义。
我啃着家人递过来的,是半颗没有蛋黄的蛋黄莲蓉月饼,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还是给我来个五仁味的吧。
图片来源:网络
- End -
感谢阅读,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幸福,假期愉快!
恭祝新中国成立71周年华诞,祖国一定会越来越好!✊
欢迎大家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莎士比亚不写诗】,与你分享更多生活趣事!
承蒙不弃,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