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智者见智,愚者见愚。 我们之中有太多人看似很聪明,其实不然。快乐,幸福,笑容是每个人都想要得到的。有太多人苦苦追寻,却始终求而不得,杞人忧天。
聪明的你,是否发现人性的一个弱点,且极难察觉的,很自然的就站到快乐的对立面。我对此做过很多思考,也从各种途径寻找过答案。最终,我得到的答案是所有的快乐和烦恼都来源于自己,准确的说,是你的认知。
中国人从来都是追求一种境界,精神的升华,净化。其实细细思索,大有深意。我理解的境界,就是一个人认知的层次。“对牛弹琴”即是对不同层次认知的人的阐释。记得有位导师曾对我说过:“认知,行为,情绪是一个黄金三角,三者相辅相成,两两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所谓智者,是持有一定思想高度的认知的人,为什么说智者是快乐的呢?这就用到黄金三角中的认知与情绪的关系了,认知影响情绪,而较高的认知可以改善情绪。这就从理论上证明智者是快乐的。
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又有几个智者呢?恐怕屈指可数了吧。苦海无涯,众生皆苦,只因心中有执念,一旦有了执念,便很难放下。你若心中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没有充分的素质修养,聪明人也成了糊涂人。我并不是提倡佛系思想,只是强调认知的重要性。
富有的国王整日里闷闷不乐,贫穷的农夫却逍遥自在;高校毕业生学富五车,依旧愁眉不展,家庭主妇一字不识,却喜笑颜开;成年人精明强干,然而忧心忡忡,小孩子天真烂漫,却快乐欢喜。不禁发问:该如何追逐到快乐?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对于快乐的定义自然不同。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认知不同。说到这里,有人会说,认知层面较低的人依然很快乐,显然跟主题相违背,不是自己拆自己的台么?请允许我对这些疑问做些解释:因为每个人的期望值不同,对快乐的定义不同,快乐的层次也不同,快乐的不一定是智者,但智者一定是快乐的。这个解释不知你们是否理解?
那么,接下来讲“智者”如何定义。
其实,我认为一个人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懂得了很多道理;更何况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各种段子、视频,直播等一股脑地涌过来,被各种洗脑、道德式的自我感伤。我们的大脑被动地接受各式三观,不加任何过滤地,无底线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共鸣。现在随便拉出一个人,给出一个命题,估计都恨不得长篇大论一番。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名演说家了,毫不夸张。
我国古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我承认,有很多好的学问值得我们去借鉴,融入自己的身体里,揉进自己的灵魂里,混为一体。包括智商上乘者天性具备很高的悟性,能够通过事物的一些表象或者浅层的知识感悟到更深的东西。可是,懂得再多有什么用呢?这样才是最可惜的,还不如不知。一方面,只是知道了,却不能进入意识层面,由于个人的思考行为习惯难以改变,明知有对自己更有利的认知,却放弃了;另一方面,知道了也接受了,却迟迟不肯付出行动,把想法转化为现实,看似滔滔不绝,聪明绝顶,其实不然。
真正的智者,不只是懂得,懂得自我,懂得人性,更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