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抄袭的国产综艺好看哭——毒Sir
Sir常刷电影、刷剧。
一天刷三四个小时是常事。
综艺看得最少,并不是逼格多高,是看明星扎堆做游戏,没什么吸引力。
尤其是今天,但凡选秀类节目,最终都会从“才艺比拼”滑向CP,撕X等套路。
比起那些嚣张的、高分贝的个性,荧幕罕见的,是一种既不偏激,也不深刻,娓娓道来的共性。
冷静、克制,删繁就简,就没有市场吗?
当然不是。
Sir今天就想跟你们聊聊它——
《儿行千里》
这是一档真正扎根大众的节目。
节目来自俗语——“儿行千里母担忧”,意思再直白不过,子女出门在外,父母总担心、忧虑。
动物世界,大多数小动物能跑能跳后,就必须离开父母,独自猎食。武侠小说,主角学成,握别师傅,闯荡天下。西方玄幻,英雄征途的第一步,也是告别故土。
可以说,成长,离家,获得更大成长,几乎是每个生命的必然过程。
尤其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
背井离乡,异地漂泊,更是常态——不信看看每年春运大军。
《儿行千里》选择“离家”这个角度,即选择了最普遍的大众情感,节目现场,每个观众都挂着一个标牌,牌上写着大小不等的数字,这,代表了他们离家的距离。
单单这个设计,一种简单但直达生活的质感就扑面而来。
看《儿行千里》,Sir的第一感觉是——它太近了。
它说的,就是我们。
有个女孩分享自己的故事。
她第一次上大学,父亲送她过去,因为去的比较匆忙,刚好赶上军训。
集合那天,父亲给她打电话,说我要走了,你好好学习,然后挂了电话。
当时女孩一直觉得升旗台那边有个人在看她,后来,她才知道,那是父亲。他不舍得女儿,这种不舍是纠结的,既想看多两眼,又不想当面告别。
因为怕,怕自己会哭。
他一直站在那边
默默地看着我
不舍得我
Sir相信,你们一定有跟这个女孩相同经历。
大部分年轻人第一次离家,是读大学。
父母不放心,他们会送你到学校,给你收拾好床铺,买好生活必需品,然后一起用新饭卡在学校食堂吃一餐饭。
你可能会第一次发现父母的脆弱。
我们都学过朱自清的《背影》,讲的是他到北京去读书,父亲送他到火车站,还给他买了橘子。
卖橘子的地方在月台栅栏外,从车外过去要穿过铁道,还要爬上跳下。
父亲是个胖子,行动起来费劲,他说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车上吃。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们第一次读《背影》,大多数是初中,不知道它好在哪里,泪点在哪。
但当你有了相同的生活经验,一种基于“真实创痛”的理解就产生了。
你突然间就懂了。
《儿行千里》第一期,有个主人公是是麻省理工的博士后——何江。
他是湖南宁乡人,农村孩子,本科就读中国科技大学,后来哈佛大学硕博连读,现在是麻省理工博士后。
他回忆第一次去美国读书的情景,就是《背影》。
父母很早就起来,送他到村里的汽车站。
快上车时,妈妈突然问他想不想吃菱角。
那时正是村里菱角成熟的季节,汽车站边上有一条水渠,里面长满菱角。
何江当时有点惊讶,母亲为什么突然这么问。
原来母亲是想到儿子小时候爱吃菱角,母亲当下就趟着水,踩着泥巴,从水渠里摘了一些菱角给他,让儿子车上吃。
何江有些眼眶泛红,“我当时在吃的时候,都不敢直接看我的妈妈。”
就像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刻在朱自清心中,母亲涉水摘菱角的身影也永远留在何江的生命。
朱自清看着父亲蹒跚的背影,眼泪掉下来,又偷偷擦干,不敢让父亲看到。何江吃着母亲摘来的菱角,不敢和妈妈对视。
这是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绪。
内心排山倒海,表面不动声色。
而当我们有一天以父母的视角去经历这个故事,我们又会有了更琐碎的细节和难以言说的滋味。
说到这里,不难看出,《儿行千里》的第二个特点——静…… ……
同样的,想要观看更多,请关注“sir”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