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尝试,难以做出选择——我们需要强迫孩子做出选择吗?需要帮孩子克服这个“选择困难症”吗?
以下是关于这个话题,小安在“绘本育儿分享群”中与一位妈妈的对话。
汤圆妈妈:
小安老师,汤圆5岁4个月,老师说她上课的时候,会有这样两个情况:
一是如果玩有竞争、分输赢的游戏,只要她感觉到会“输”,或许有压力,就会直接弃权退出,宁愿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也不参与。
二是如果需要她选择,她只要不是十分确定,宁愿不选择也不会尝试,也不会“碰运气”。老师说选择对她好像是很难的事情。
暂时我还没有想好怎么引导她,之前试过鼓励,好像没有什么用,孩子这样很长时间了,好像一直都这样。
小安:
这是汤圆自己的权利,她有权利选择弃权,或者不尝试。当然这两点可以反映出汤圆性格里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先天特质和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所以并不是一时一刻就可以改变的。所以先在每个当下看见:汤圆还没有准备好,她有选择不尝试不参与的权利,然后再看我们可以为此做些什么,或者也许就是接受这就是汤圆的性格,这就是她。
汤圆妈妈:
老师给我反馈的方法是,如果汤圆不能做出选择,老师都会要求她要选择,哪怕是错的也好,无论选什么都要选。最后汤圆也选了,老师也鼓励了她,不过我没有跟踪到汤圆对此有没有负面情绪。我不太想对汤圆特意强调某些事情,她会很敏锐的感受到妈妈关注什么,然后她也会特别关注那件事情,关注在这个事情上我会有什么反应。
小安:
“不特意强调某些事情,她会敏锐感受到妈妈关注什么。”是的,这一点很赞同,时刻觉察自己言行,是否传递给了孩子自己的情绪。同时,也需要拿捏一个平衡,那就是,察觉自己的言行,也不回避汤圆和自己的情绪表达。面对汤圆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直接询问孩子你的感受是什么?对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也敢于向孩子表达:妈妈刚刚有些难过。——不过份强调事件和观点,但直面并真实表达情绪。
并且,汤圆有权利弃权,有权利不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为什么明知是错的,也一定要她做出一个选择呢?对于汤圆来说,选择很困难,所以她用弃权表达自己的权利,但她意识上并不知道那是她自己可以做出的主动选择。所以,告诉汤圆:这两件事你想做哪一个呢?如果她无法选择,告诉她:如果你没准备好,你也可以选择不做。孩子会看到,哦,原来我可以有除了对错是非之外的“第三选择”。这样孩子未来不会陷入二元困境里,会时刻知道自己是可以有选择的——我是可以主动选择的。
小番茄(小安的小儿子,5岁10个月)在早上,包子不吃,饺子不吃,犹豫很久,我告诉他:你也可以选择不吃。他有时候会选择不吃,有时候当我这样说,他就选择其中一样吃。这个时候要看到,他这时选择了其中一样吃,是主动的选择。但如果我开始的时候就要求他必须选一样,那就是被动的选择。孩子就会接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我没的选择。
汤圆妈妈:
嗯是,是这样的。我该和老师沟通这个问题吗?
小安:
你可以选择和老师沟通,或者选择不和老师沟通。如果选择了和老师沟通,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是,老师未必可以按照我们希望的去做。但妈妈可以选择和老师沟通(不管结果如何),并在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汤圆妈妈:
有时候我觉得,让汤圆接触不一样的人,未必都是和妈妈相似的人,也是一种成长。
小安:
是的,是这样。外面是真实的世界。而妈妈这里是坚实的港湾。
汤圆妈妈:
那就让她再走走看。
小安:
是的。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真实的汤圆,而不是“问题”。
汤圆妈妈:
我经常觉得汤圆是我老师。
小安:
是的。孩子的智慧启迪和引领着我们。
汤圆妈妈:
可是当各种老师一搬出“以后上学这样就不行了”之类的话,我就不淡定了。
小安:
时刻站在汤圆这一边。
汤圆妈妈:
记住了:时刻站在汤圆这一边。
小安的总结:
孩子有权利弃权,有权利不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孩子会看到:原来我可以有除了是非对错之外的“第三选择”。这样,孩子未来不会陷入二元困境里,会时刻知道:我是有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