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四年,成绩一直优秀的我,差点就被挡在了初中的校门之外。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唯成份论,农村有地主、富农、上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等七八个等级。地主、富农是阶级敌人,他们的子女肯定是不能上初中的。我家是上中农,是可以团结的对象。如果生源不是很多,还是可以推荐上的。因为当时一个乡几万人只有一所初中,招两个班。最多招一百名新生。
谢天谢地,总算能进入初中学习了。虽说是初中,但跟现在的初中是没法比的。师资是一些上了年纪有点文化的民办老师,还有就是当时下放在农村的上海知识青年。只有五间教室。住是借宿民房。就连简易宿舍还是个子大的同学亲自搭坯烧砖,大家肩扛手能才建起来的。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们还有滋有味的学习。还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记得那时条件极端艰苦,同学们每星期只带几什米和几毛钱的火食费(当时一斤米交8分钱),条件好的同学还可以几星期省下一本小说钱。当时班长有一同学买了一本《惊刚怒涛》,那在当时就是七十年代的香勃勃。大家肯定都要围着他,可怜巴巴地等着他给你传阅的安排。到第三天早上,终于轮上我看一天了。前提是晚自习时必须还给他。
如获至宝。一大早拿上小说,见缝插针地看,端着饭碗也看。但上课有老师是不能看的。怎么办呢?肯定要装模做样认真听老师课。眼睛又情不自禁的看着抽屉里的小说。这样过了大半节课,老师突然叫我:牛哥,你回答老师刚才讲了什么?我头脑一惊,(肯定被老师发现,因我个子小,坐前面第二排。)满脸通红,硬着头皮回答。“这篇课文讲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带领当地群众,战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回答还算正确。你抽屉里是什么?你既要看书,又要看小说,还要盯着老师和黑板。真是‘一眼三雕”。这次你的小说就不没收了,下次上课可不能再看了。
“一眼三 雕”的美名就这样在同学中传开了。想想当时,真得很苦。但很快乐。关于吃饭问题,还有很长一段故事。容我下次再与大家分享。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