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 TA)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我最初接触它是在人格心理学的课上,那时候听了很多对于人性的见解。像沟通分析这样的理论对我们来说会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老师曾经有一句话就这样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何以成为今天之我」,这才是你们最初学心理学最想知道的东西吧。跟精神分析一样,沟通分析在童年经历中寻找问题形成的原因,不同的是,它用简洁的模型和形象化的表达阐述了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论中本来要用艰涩的术语才能传达的思想,因此,沟通分析比较适合普通大众掌握并用来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过它在大陆并不流行)。尽管如此,「今日 TA」这本书有些地方还是看的我各种黑人问号,大概是需要用心的观察之后才能理解的。
自我状态和沟通的类型
从沟通分析的理论来看,人格有三个组成部分——父母自我(P)、成人自我(A)和儿童自我(C)。如果有一天老板严厉地批评了你,你表现的就像自己小时候犯了错误的样子,那么你是在重演儿时的行为、想法和感受,你正处于儿童自我状态,而你的老板可能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是我们儿童时期对于父母所做所说的复制,它可以被进一步分为控制性父母(CP)和养育型父母(NP)。儿童自我状态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部分,顺从型儿童(AC)和自由型儿童(FC)。成人自我则是针对此时此地的一套心理和行为模式。每个部分都有重要的功能,父母自我记录着很多规范,成人自我用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人的活力、创造力等则来自儿童自我。
当我们用一种自我状态与人沟通时,是期待对方用相应的自我状态来回应的,这类沟通是愉快而顺畅的,被称为互补沟通,如:A ⇋ A、CP ⇋ AC、FC ⇋ NP。当一个人给予的回应不是对方所期待的自我状态时,沟通就会进行不下去,这种方式称为交错沟通。另一种沟通的方式是隐藏沟通,在这种沟通中,社交层面和心理层面传递的信息不同,比如你向朋友说一件你最近感到很烦的事情,社交层面上是成人对成人的沟通,一个人说问题另一个人提供解决方案,而在心理层面上是儿童对父母的沟通,你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希望得到对方的安慰和支持。如果隐藏的信息被对方了解和接受,那么它也是顺畅的沟通。一个人可以调整自己的或诱导对方的自我状态来得到顺畅的沟通,或借由交错来结束自己不想要的沟通。
四种心理地位
生命的早期经历会影响你今天做事情的风格,这些风格来源于最初形成的一些坚定的信念,而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看法,就是四种心理地位(Life Positions):
- 我好,你也好(I'm OK, you're OK)。健康的心理地位
- 我不好,你好(I'm not-OK, you're OK)。自卑、抑郁;逃避他人的生活风格
- 我好,你不好(I'm OK, you're not-OK)。傲慢、偏执;摆脱他人的生活风格
- 我不好,你也不好(I'm not-OK, you're not-OK)。空洞、无望的心理地位
每个人一开始都会形成「我不好,你好」的态度,这是由婴儿最初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决定的。它们来到这个世界,渺小而脆弱,由大它们许多倍的成人掌握着生死。但是,如果婴儿能够得到父母充分的照顾,得到他们积极的关注和认可,渐渐地,婴儿便会认为自己是好的、值得被爱的,同时也认为他人是好的、值得信赖的,即「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相反,如果婴儿得到的是父母的忽视或虐待,那么它就会得到某种不好的心理地位了。在缺乏认知能力的婴儿看来,它们无法知道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回应不是它们的错,而是会形成一种信念,「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互动的过程中,会将早期形成的心理地位作为感知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立场,把过去在当下重演。
扭曲的交流和心理游戏
离开了父母,婴儿无法独自面对这个冰冷、匮乏的世界,所以,当父母向婴儿发出拒绝它的信号,意味着可怕的灾难。面对这种生死威胁,当婴儿表达自己的感觉却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真正的感觉就被掩盖起来,它会尝试着用其他的方法来获得父母的注意,那种成功的方法便成为婴儿的生存策略。一个人长大以后,在面对一些压力情境时,也会条件反射地用这种策略去做出反应,尽管对成人来说,它对于解决问题毫无用处。用TA的术语说,这就是扭曲的交流,原文是 racketeering,本意为「通过不诚实的行动骗取钱财」。
书中给了一个例子。一个名叫大卫的男人,有过几次恋爱,但常常因为和女友之间的争执而导致关系的破裂。在大卫的幼年,他曾经感觉到母亲对他的忽视,担心母亲会抛弃他。由于表达害怕和受伤的感觉并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大卫只能寻找别的方法,最后,他发现当自己表达生气的时候,就可以得到妈妈的注意。尽管这换来的是妈妈的生气和斥责,但总比什么都没有要来的好。所以,在恋爱关系中,每当大卫感觉到自己被拒绝的时候,就会向他的女友生气,而不是表达他真正的感觉。通过扭曲的交流,大卫重演了自己儿时的情境,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相当于不断地得到一种保证,他所担心的灾难不会发生。
在人的一生中不断重复着相同的事情、相同的悲剧,仿佛是一个人无法逃离的宿命,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其实也是个体自己的选择。值得思考的是,人为什么会选择悲惨的命运?对于一个选择了不幸的一生的人,虽然他使用儿时的策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会带来十分糟糕的结果,但是这不断重复发生的事情却是他所熟悉的,始终在他的意料之内,会给他带来一种掌控感,而若是让他踏出一步,去改变,他会由于难以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感到恐惧。
心理游戏是另外一种把过去在现在重演的沟通模式。心理游戏是指一系列互补的隐藏沟通,导向一个可以预料的结果。在心理游戏中,一方向另一方发出邀请(一个陷阱),另一方接受邀请后,两人分别在沟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最后角色发生转换,游戏结束。跟扭曲的交流一样,心理游戏阻碍了真正的亲密关系,它只是在操纵和利用别人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它是无意识的行为)。人们通过心理游戏来强化儿时的信念,强化自己的心理地位。
「我不好,你好」的人会玩一种「踢我吧」的游戏。如,一个相信自己不值得别人去爱的人,突然对自己的爱人各种不好,等到对方真的离开他的时候,他就以受害者的角色强化了自己的信念,「我是不好的,没有人会真的来爱我」。「我好,你不好」的人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是「可逮到你了,你这个混蛋!」。他们总是找机会让别人犯错(比如老板让员工完成一件事情,却不给他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样就可以去指责他,对他发火,进而肯定自己摆脱他人的生活风格。「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会玩「是的,但是……」的游戏。比如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自己的处境很不好,对方就给他提供一些建议,你为什么不这样呢,你为什么不那样呢,然后他用「是的,但是……」一条一条地反驳他。他想从这个沟通中得到的是一种合理化,我对这个情况无能为力,我什么也不用去做,而别人也帮不了我。
本文是我在读完「今日 TA」之后对于沟通分析理论的一点皮毛的理解。TA提供了一个系统而自洽的理论,帮助人们去避免交错沟通,去避免沟通中的扭曲和游戏,去完善亲密关系。至于它是否容易掌握,以及是否真的管用,我觉得……有点难,有兴趣的不妨试试看吧。
原文发表于:沟通中的扭曲和游戏 | 读书:「今日 TA:人际沟通分析新论」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耳巢”(ear_nest),主要用来发表一些心理随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