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有人和我说过一个法则——“注意力法则”。它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那么,你的想法行动就会受限于你的注意力。
H君,曾在网络上加入了一个群。刚进去,便有人喊“爆照”。当时,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上来讲,大家不熟,干嘛这么不客气地要照片?
但是,转念一想,也许是他们想让自己尽快融入那个群体吧。
照也爆了,不过只是他一个人的。当然,这并不代表他对其他人的样子不感兴趣。
后来,他和群里边A聊了起来,不知不觉,在他的鼓动下,将B的照片被A爆出来了。照片上的B,相貌普普通通的。
可是,照片主人对自己的容貌很不自信,以至于他给自己打上了一个标签,
“我很丑”。
所以后来大家说话的时候,都会自动远离这个话题,以免刺伤他。
可是,意外总是会发生的。H君用赤裸裸的现实告诉众人,
“对不起,他办不到!”
H君在朋友圈了一个有关美丑与努力的冷笑话。他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能让大家乐一乐。手一抖,没来得及思考就发到了群里。
悲剧了……
可想而知,群里一片寂静。本来看了想乐一乐的大家,不仅笑不出来,更觉得尴尬。正应了一句歌词,“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尴尬,只有尴尬。
因为B一直强调自己丑,大家潜意识里也就觉得他“丑”。
最后H君懊悔的想要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可是还有一个词叫做覆水难收。
H君活该吗?
是的,他是活该。他对别人的好奇心太重了,说难听一点,就是八卦。挖掘出别人的事实,相当于挖了个坑,最后跳进去的人,偏偏是他自己。
生活中的我、你、他谁没有当过那个H君?
试想两个环境。
一个是两个陌生人在旅行路上偶遇,他们不问彼此过往,只交谈当下情形。
另一个场景,同样是两个陌生人在旅途上偶遇,他们的交谈不知不觉涉及了彼此一些不想为人所知的事情。
那么,哪个更轻松,更愉悦?
当我们的谈话涉及私事的时候,有时候恰好代表着我们无法自由交谈。
因为我们知道的越少,彼此交流起来才不用考虑太多,才更自由。
H君活该,那么B君呢?
貌似他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可以认为自己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吗?
有人说,委屈的是B,B有什么不好的。
有人说,B很真诚,很善良。
但是从另外一种立场上,他有。不然为何一个娱乐大众的的东西偏偏成了一个伤感情的东西呢?
在一个大群里,他在不知道别人的想法时,就将他给自己添加的“我很丑”的标签告知众人。
众人接受,他会伤心,也会觉得人性冷漠。
众人善意地不接受,他会觉得不真实,大家都在安慰我。
因为那个观念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了。
其实,在照片爆出来时,他完全可以呵呵一笑而过,或者转移大家注意力。而不是一味地给自己加标签。
有时大家会觉得你很真诚,很善良;可是时间长了,当你觉得本来是一个轻松的聊天环境,说话却还要斟酌,有意思吗?
随之而来,做错事的人还想要继续待在那个群里吗?
当然,我们还会在某些时刻单独给自己加标签。
拿我自己开刷吧,我以前一直给自己加一个“我害怕公众演讲”的标签。
但是,有一次暑假参加了一个英语口语培训。大家当时在老师的鼓励下,一个接一个地上台分享自己的过往。而我,只是在台下默默地羡慕,鼓掌。
后来,在培训结束的时候,我们要排练一个role play。阴差阳错的,我成了导演。在在结束后,我现在众人的面前,对每一个演员,编剧“表白”。不知不觉,发表了长于5分钟的演讲。对此,我自己都觉得吃惊。
然而,惧怕公众演讲这件事一直没有离开过我。
后来,和一位教练约谈了一次。当我说自己不行的时候,有位教练立刻截了我的话,并告诉我,不要随意给自己贴加标签。
他让我回想了自己过往很多事情,从中找自己在处理事情时的成功失败,也开始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就是自己的老师,只不过自己没有发现解决当下困惑问题的答案而已。
so,尝试卸掉标签,告诉自己一切都是ok的。